“俞敏洪語錄”盡管新東方的模式非常好——先進錢後花錢、基本沒有應收賬款,但是新東方一定不要將預收款都當成公司的現金流,所以也應該同樣恪守這個原則。
“俞敏洪創造”現金流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須要保證的,即使你的經營非常正常,如果現金流出了問題,一文錢也能把一家企業給“憋死”。
2004年,年銷售額達60億元、有分店近60家的北京普爾斯馬特集團在不到半年時間銷聲匿跡。普爾斯馬特信奉“從規模要效益”,哪裏能得到貸款,就去哪裏開店。大量資金用於開設新店,資金周轉非常緊張。此時,分店建設一旦停業,銀行和供貨商必定上門討債;普爾斯馬特便希望開新店,用新店的貸款應付資金困難。這無異於飲鴆止渴,當銀行收回貸款時,普爾斯馬特王國頓時“談笑間,灰飛煙滅”。
現金流對於企業來說很重要,但是,對於像新東方這樣的培訓學校,還需要保證現金流嗎?培訓學校都是先收錢後支出,幾乎沒有什麼外收債。還需要保持現金流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先來看看前車之鑒吧。如果對於中國教育比較關注的人,都應該對南洋教育集團不會陌生。南洋教育集團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民辦的教育的執牛耳者。在其鼎盛時期,在內地擁有12所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貫製學校。2003年總資產已經達到13億元人民幣。然而到了2006年,紅極一時的南洋教育集團轟然倒地,其在各地的10所一貫製學校接連關閉,師生被迫分流。南洋教育集團為什麼會敗走麥城呢?答案就在現金流上。
說來話長,由於客觀的原因,民辦學校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民辦學校不得不想出了一個法子來解決自己的資金問題。這個法子就是“教育儲備金”。這也是曾經被民營教育機構廣泛采用的一種“集資方式”。其方法就是一次性繳納一筆款項作為儲備金,此後就無需再承擔學生的任何費用和以及夥食費等。而且等到學生畢業之後,儲備金的本金會全額返還家長。說白了,學校就是使用儲備金的利息來流轉。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這種模式也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學校得到現金流,而家長也得到實惠。教育儲備金之所以能夠風靡一時,是因為當時中國存款利率極高,放在銀行不動,就能夠得到10%以上的利息,這筆利息足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運轉。而且,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時間長達十年甚至更長。這一切看起來都這麼完美,似乎不會有什麼問題。
可是,偏偏就有意外。問題就出在1998年那場金融風暴上,由於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政府為了刺激內需,接連幾次降息。這些教育儲備金的高息夢想破滅。由於教育儲備金的利息已經不足以應付日常開支,無奈之下,值得動用了儲備金本金,這就為崩盤埋下了伏筆。
2005年秋天,南洋教育集團到期的教育儲備金無法兌現,引發了全國各地的南洋學校的擠兌。2006年,南洋教育集團崩盤。
禍從天降的不止是南洋教育集團,隨之而來的還有曾經風光無限的雙月園、金山橋等等民辦學校也都以驚人的速度垮掉。罪魁禍首隻有一個——現金流。
事實上,由於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多數英語培訓機構為了維持知名度,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做廣告宣傳,為了顯示自己的檔次,還要租用高檔寫字樓,還有高額的人力成本。為了爭奪生源,學費還要打折,等等。這些因素都使培訓行業的資金鏈變得越來越細越來越弱。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接受記者采時說:“我奉行的原則是保持現金儲備多於負債,可以起到平衡作用。我本身是一個很進取的人,從我從事行業之多便可看得到。不過,我著重的是在進取中不忘穩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積蓄投資於我們公司,我們要對他們負責,故在策略上講求穩健,但並非不進取,相反在進攻時我們要考慮風險及公司的承擔。在開拓業務方麵,我要求收入與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講求的是於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麵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
2006年,新東方上市,有人就猜測,新東方同樣遇到了現金流的問題。對於,俞敏洪理直氣壯地回答:“新東方從來不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