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社會時,也許你會覺得一定要全麵展示自己,這樣才能在同輩中脫穎而出,是千裏馬就應該跑在最前頭!但是,也有人會告誡你:“年輕人切忌鋒芒太盛,所以應當藏而不露!”其實,這兩種說法都走了極端。如果你能學會儒家的中庸之道,半藏半露會讓你更加出色。
或許你有別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還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沒有人了解你。領導看你就像一張白紙,文章做得怎麼樣就看你的發揮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要想懷才而遇,就必須才華外露。不露,就沒人知道你有這種才能;領導不了解你,也就沒法重用你、提拔你。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一直隱藏起來,時間一久,領導就會認為你是無能之輩,不再理你了。
“露”還要看你的領導是怎樣的人。上司開明,他會因你外露的才能而重用你。如果你在嫉賢妒能的領導麵前“露”起來沒完,就要走背運了。有些領導不願意把風采和才華俱勝於己的人留在身邊,因為他們要防著不讓人取而代之。在這樣的領導麵前亂露而走背運的例子從古至今比比皆是。
《莊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挺拔的樹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華橫溢、鋒芒畢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把握好露與不露的分寸,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戰勝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這樣你才不會被別人當靶子打。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還是暫時收斂起鋒芒、掩飾起才華最為明智。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處世不留餘地,辦事咄咄逼人。他們雖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過於天真,沒有把握好露與不露的關係。有一位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他從下車間開始,就對單位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寫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他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他被單位的某些掌握實權的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借別的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做分配。兩年之內,他因同樣的情況,換了好幾個單位,而且一個比一個更不如意,他牢騷更甚,意見更多。
此人作為鋒芒畢露的典型,在新的人際交往圈子中未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在內的各種關係,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才能,還招來了妒忌和排斥。這種人就是看不到社會的複雜性,把社會看得過於簡單和理想化,而且不懂得及時改變自己的思想。他們往往不是因為鋒芒畢露走向成功,卻極易因屢受挫折而一蹶不振。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他們的才能又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鋒芒是非常紮眼的,會讓許多心胸狹窄的人受不了。一些急於顯露自己才能和實力,處處張揚自己的人,往往會“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一些善於掩飾自己的人,卻往往能抓住時機,一舉成功。含蓄節製乃生存與製勝的法寶,需要你在為人處世中慢慢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