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8.“會來事兒”是打開人生局麵的世俗本領(1 / 3)

何謂“會來”?字典裏沒有解釋,但在社會上卻無人不知:會來就是會猜著別人的心思來,會揣著別人的意圖來,會順著別人的情趣來,會掂著別人的好惡來,會摸著別人的脾氣來,讓別人高興,讓別人喜歡,由此營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社會環境和人際氛圍,從而其樂融融地獲取利益和實現個人的願望或野心。“會來事兒”就是會從小事兒上博取別人的歡心,進而辦成大事的技巧和手段,是社會上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取悅之術、獲寵之策和得人心之法。特別適合家世不好、年資不深的年輕人初闖社會之用。大多數年輕人初登社會大舞台,總得先從小事上做起,不可能一上場便宏圖大展,拔山蓋世,倘若不通過小事把人際環境打掃得幹幹淨淨,那麼“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呢?所以說,會來事兒是年輕人行走社會必備的世俗本領。

人是靠群體而生存的,所以,人離不開社會。然而,人在社會上混得好壞,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個好人緣,而人緣的獲得主要在於會來事兒。可以說,會來事兒的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而不會來事兒的人則常常四處碰壁,勞而無功。所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吃得開、行得通,首先要做到會來事兒,會來事兒是一個人行走社會的必然要求。

1.一分人,一分事

人常說:“一分人一分事”,“七分人辦不了八分事”意思就是說人的本事有多大,辦的事情也就有多大。而這個“本事”在很大意義上說也是個“會來事兒”的問題。會來事兒的意思不僅僅包括會說話、會辦事,也包括會交往、會處理問題、會迎合人的心理。會來事兒的人從不忽視小節,他們往往從小處著眼,由小見大,小問題處理恰到好處,方能擔當處理大問題的重任。

據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先後有兩個少時的朋友來找他求事做。這兩個朋友為套近乎,一見麵當然要提起幼年的話頭,以喚起“當今天子”的親切回憶。第一個朋友說當年他們怎麼給財主幹活白幹了,財主給送來飯,被他們用鋤頭把飯罐子弄打了,湯流了,飯灑了,無奈他們隻把豆子怎麼樣揀吃了……沒等說完便被朱元璋下旨砍頭了。

後來,另一位來找他要官做,朱元璋隻好傳他進來。這位朋友很聰明,剛一見麵就跪伏在地,口稱萬歲。朱元璋假意忘卻,這朋友便振振有辭地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出征,手使彎鉤槍,打破罐州城,嚇跑了湯元帥,活捉了豆營兵,多虧菜將軍,救駕屬頭功。”

朱元璋聽了這番話,又想起當年大家同甘共苦饑寒交迫的情景,不由得感慨萬千。再加上這位朋友會說話,心裏自然高興,於是封他做了禦林軍總管。

這就叫一分人一分事。其實所謂一分人一分事,說到底就是一個人的見識和素養問題。見識和素養高,就會說話,就會來事兒;相反,見識和素養低,就不會說話,當然也就說不上會來事兒了。

要知道,不同的說話場合有不同的說話分寸。如果說得不好——深了、淺了、輕了、重了、莊了、諧了、喜了、憂了,都會影響交際效果。 比如:結婚、過生日、喬遷、慶功、表彰、剪彩等場合,所要表達的隻能是愉悅、歡快、祝賀、頌揚性的;奔喪、吊唁、追悼等場合,所要表達的隻能是沉痛、悲哀、憂戚、肅穆性的;探並問安、拜望等場合,所要表達的隻能是寬慰、祝願、企望、仰慕性的;群眾集會,所要表達的隻能是莊重、嚴肅性的;私人交談,所要表達的隻能是輕鬆、隨和、自由性的。

會來事兒的人必須嚴格掌握好這些分寸。並且,隻有掌握這些分寸,才能進退有據、應用自如。俗話說,緊睜眼,慢張口。會來事兒的人每說一句話,每辦一件事都應該注意觀察,看一看時間、地點、對象、有沒有“犯礙”的地方,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達到說話辦事的目的,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會來事兒的人。

2.好人出在嘴上

看一個人會不會來事兒,行動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會說話。一般說來,會說話的人都比較會來事兒,也大多有個好人緣,而不會說話的人則正好相反。

大年初一早6點55分,某煤氣站門外,人們等著7點鍾開門換煤氣。裏麵的師傅正要開門,一個換氣的小夥子隔門與負責換氣的師傅對話:

“劉師傅,有氣兒嗎?”

“大年初一的,你小子會說人話嗎?回去問問你媽再來吧!”

小夥子的話冒犯了換氣的師傅,索性不給換了,這對門外等著換氣回去煮餃子的人們可不是個好消息。此時其中一人接過話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