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別人說話,往往是為了獲取信息,有時還要應答對方。聽的動機不同,聽的重視程度和聽的要求也就不同。 比如領導派你去聽會,可能要求是客觀全麵地聽,回來如實地彙報;也可能是讓你有選擇地聽,將與本單位有關係的事項記下來;也可能是領導認為聽不聽都行,隻不過是派你去敷衍一下,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具體明確的要求。所以,聽別人說話的要求,要根據情況而定,不可能有一律的要求。雖然如此,但就總體而言,聽人說話還是有這些共同的要求:
(1)全神貫注,捕捉信息
聽別人講話全憑耳朵,而說話者的語流又是連續不斷、相當快速的,這時聽講者稍一走神,就會間斷聽覺神經的活力,嚴重影響聽的效率。所以聽講的頭一個要求就是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準確無誤地捕捉對方用口語發出的信息。聽力的強弱直接表現在獲取信息的量和質的兩方麵:量的方麵,單位時間內接收信息量多的為聽力強;質的方麵,指接收的信息準確無誤,不走樣,不變形。這就要求聽力高度集中。
(2)忠於原話,準確聽解
不管你對對方的話如何理解,也不管說話者本人事後如何辯解,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者、聽者交流的信息,唯一的載體就是語言。他說同意,就是同意的意思;說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的意思。當然,語言有表麵意義和深層意義,這兩部分有時是不等同的。但不管怎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的都是一樣的原話。因此,先要準確聽清對方的原話,是達到有效交流的起碼條件。
(3)認真思考,領悟深意
俗語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說話者經常使用一些技巧,使“話中有話”“弦外有音”,這就給聽者增加了難度,也增添了樂趣。言語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隱性語言就是這種內涵很深的語言,這就要求聽話人聰明機敏,從前後話、從語境、從對方心理等方麵,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去揣摩。
請看下麵的一個例子:
兩位即將完婚的青年男女在蔭房往架上掛葡萄,男青年因急於成婚,就借著晾葡萄對女青年說:“既然熟了,為什麼又要晾起來呢?”女青年聽懂了對方的話:表麵說葡萄,實際是說兩人的婚事。於是女青年也用雙關回答:“你沒有看見嗎?還有不少水分!”
這裏的口語交際是得體而藝術的。說得很巧,聽得也妙,語言通俗易懂,但表層語義中卻還有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