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怎麼辦?
學習動力(諸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自覺性、學習興趣等)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力量。
學習動力不足的主要表現為:
(1)懶惰行為。表現為不願上課,不願動腦筋,不完成作業,貪玩。學習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並經常為自己的懶惰行為找借口。
(2)容易分心。不能專心聽課,不能集中精神思考,興趣容易轉移。學習膚淺,滿足於一知半解。行動忽冷忽熱,情緒忽高忽低。
(3)厭倦情緒。對學習冷漠、畏縮,常感厭倦,對學校與班級生活感到無聊。學習時無精打采,很少享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
(4)缺乏方法。把學習看成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事,因此不願積極尋求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滿足於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由於缺乏正確靈活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所以往往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5)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總在等老師、同學、家長來監督、催促他們學習,依賴別人給出答案;做作業、回答問題時往往隨大流,照抄照搬別人的,缺少獨立性和創造性。
為什麼學生會產生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呢?
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我們思考:小學生背起書包剛剛走進校園的時候,每一個人內心無不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好奇、憧憬、喜悅之感,他們人人都有著學習的熱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什麼在一些人中,這團學習熱情之火會慢慢地暗淡下來,甚至出現上述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呢?
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是複雜的,是內、外部條件的不良因素相互交織影響的結果。
對學習動力與興趣的培養機製,心理學有大量研究,其結果歸納起來,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我要學”這種願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有賴於外部良好的輿論導向和學習氛圍的積極影響;二是外部條件必須有效地促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使他們越學越來勁,越學越愛學,進入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良性循環。許多中小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根本原因就在這兩個方麵:一是家庭、班級、同伴、社區的輿論導向與學習氛圍不良;二是在學習中很難感受到學習的愉快、學習的成功,屢受學習挫折,對學習喪失信心,學習動力不斷下降。
下麵,我們試作進一步分析。
(1)家庭因素。一般來說,如果家長是一個愛學習、愛看書的人,孩子在家長的熏陶下也容易喜歡學習、喜歡讀書。有些家長迫於生活壓力終日操勞,未必能在家中看書學習,可是對知識的尊重態度,對人才、對老師的尊重態度及對人生的負責積極態度能給孩子以愛學習、不怕學習、做事認真負責的積極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少貧困人家能出高考狀元的主要原因。相反,家庭中缺乏尊重知識、熱愛學習、積極進取的氛圍,家長口中讚揚推崇的人物都是憑運氣一夜暴富之人,經常談論的是吃喝玩樂,或悲觀厭世,大多在孩子麵前流露對生活工作的抱怨。盡管這些家長也會叮囑、教訓孩子“上學要認真聽課,聽老師的話,回家要做作業”,然而,在不良的家庭氣氛下,這些話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此外,家庭成員的關係,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學習硬件環境、家長的文化程度等也會對孩子的學習動力的培養與激發產生不同的影響。若家庭成員關係好,孩子就會特別願意努力學習以贏得父母的喜愛(這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比較主要的學習動機),而且學習中碰到各種情緒困擾時,家庭中愛的雨露可隨時滋潤孩子的心田,這樣的孩子不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有的家庭父母不和,親子關係緊張,孩子便缺少自愛的學習動力,也缺少良好的學習心境,以致學習行為不良,學習效率低下,進一步降低學習動機。若家長的教育方式合理,孩子便會逐漸養成自覺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孩子自然就會越來越愛學習。若教育方式為放任自流,或簡單粗暴,或包辦代替,或控製過嚴,或期望過高、壓力過大,必然導致厭學的發生。若家庭中有良好的適合孩子學習的氛圍,並且具備必要的學習硬件,就會有利孩子專心學習,不受幹擾,提高學習效率。最後,若家長的文化水平高,能適當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指導,也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2)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主要場所,學校的校風、教學條件、教師、課程、管理等諸多因素均能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的培養產生影響,尤其是教師起著關鍵作用。一方麵,教師應以自身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另一方麵,教師應根據社會和學校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動機、行動形成的規律,巧妙地把各種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然而,許多教師在工作中方法不當,往往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他們的熱情。例如,教學方法死板,不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習落後的學生不懂得尊重、關愛和科學地進行個別輔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