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因素。近年來我國推行科教興國戰略,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師重教,這對學生的學習無疑是有著積極影響,諸如:“腦體倒掛”的現象雖有所減少,但仍在不少城鎮、地區出現;“一切向錢看”、“享受主義”等不良思潮大有市場;各種社會輿論正麵引導不足,對愛學習、愛創造的人才宣傳過少,反而對歌星、影星、球星、“美女”、“俊男”的宣傳鋪天蓋地,仿佛憑好嗓子、好身材就能成名發財。顯然,這樣的社會輿論環境和風氣對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培養認真勤學的學習態度有著消極影響。
另一方麵我們還要清醒地意識到,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社會上日益盛行“唯學曆論”,對學習的追求過於功利,使家長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顧孩子的身心特點盲目增加學習的壓力;學校也為了學校的生存發展需要而不斷給學生的學習加碼,表麵看來這樣都是促進學生學習,殊不知適得其反,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導致學生對學習怨聲載道,學習動力減弱,也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4)學生自身因素。我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同一個班的學生,有的學習熱情始終很高,有的時高時低,有的卻在較長一段時間都比較低,也就是同一個班的學生動力和差異很大。按理,同樣的老師教導同樣的內容,為何差異那麼大?這反映了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作用。
第一、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不同。一般而言知識經驗豐富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更容易產生聯想,更容易理解新知識;感知觀察能力強、記性好的學生學習效率高。因此,知識經驗豐富、能力強的學生容易嚐到學習的甜頭,他們便傾向於自覺學習。相反,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往往在知識經驗和能力方麵存在某些薄弱環節,致使他們的學習難度增大,容易化傾向於怕學、厭學。
第二,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價值觀不同。興趣廣泛和學生往往不太能專心於課堂上相對單調地讀、寫活動,在他們看來,課堂外,書本外的世界才精彩、才有趣,心思較難集中在功課學習的活動上。另外,究竟學習語文、數學等課程內容有何作用?學習好有何意義?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而學習動力不足則往往對學習意義的認識更是模糊不清。
第三、每個學生的氣質、性格特點不同。一般來說,具有黏液質、抑鬱質特點的學生往往學習比較專心,而膽汁質和多血質的學生則易在學習中分散注意力。具有細心、認真、刻苦、堅持等個性特點的學生在學習上容易取得成功而傾向於積極學習。
第四、每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自我控製力不同。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對自己有信心,較能體驗到學習進步而傾向於努力學習;自我效能感差的學生則相反。自我控製力強的學生在學習上一般比較自覺,計劃性強,並且較善於自我監督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因而容易在學習中較好地完成各種任務。
第五、每個學生的耐挫折能力不同。有的學生不能正確地接受挫折,應付學習壓力的能力差,對壓力采取逃避的方式而致學習動力下降;也有的學生麵對教師家長的反複嘮叨產生逆反心理,表現為學習動力下降。
總之,一個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往往是個體的這些主要因素(影響因素還有生理健康因素等)和外界因素(還包括同伴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
那麼,該如何對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呢?我們不妨先看下麵這個案例。
小華,男,12歲,六年級學生。父母均是農民,小學文化程度。家裏兄弟三個,他排行老大。學習基礎差,一至四年級主科考試均不及格。對人對事冷淡,學習興趣缺乏,上課不能集中,聽課時常常哈欠不止,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常常是啞口無言,無論怎樣引導、鼓勵都不願開口。喜歡看電視、打遊戲機,學習成績差,經常不做作業,書寫極馬虎。性格比較內向、古怪,從不主動與老師說話,也不願意與同學在一起。在家裏脾氣暴躁,從不謙讓弟弟,有時會與父母頂撞,發起脾氣來還會離家出走。
1.個案分析
首先,從家庭來看,小華的父母是珠海市郊區的農民,靠出租房屋為生,家庭經濟狀況良好。但父母好賭,成天打麻將度日,無暇顧及孩子學習,使孩子長期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狀態。他們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可是,每次老師找家長談及孩子的在校情況時,孩子回家就要遭到一頓打罵。造成孩子與老師、家長之間有敵對心理,怕學、厭學最後導致學習成績很差。其次,在學校裏,由於小華學習差,經常拉班級的後腳,老師不喜歡他,同學們瞧不起他,使他學習產生恐懼感,性格也變得內向、孤僻。在學習等方麵的多次挫折使他產生了己不如人的心理,越發對學習失去了熱情,過分的自卑使他不思進取,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