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杜甫在綿陽留下了許多流芳千古的名篇,其中很多都是寫三江的。例如,在著名的《越王樓歌》中,就有名句:“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在《觀打魚歌》中有“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色勝銀”的詩句。還有“聞說江山好”,“江流宿霧中”,“宿雨南江漲,波濤亂遠峰”等詩句,充分反映了杜甫的三江情結。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在《綿州越王台故壘》詩中雲,“生為磊落人,複遊磊落州。不見越王台,但見清水流。”杜甫“越王樓歌”有“綿州州城何磊落”的詩句,因此後人常用“磊落州”代稱綿州。
綿陽的曆史文明發源於三江。因此,古人修史的時候,十分重視三江對綿陽發展的作用。乾隆初年綿州知州屠用謙在《重修南山塔引》中指出:“東澗西瀍,龍蟠虎踞,雪心玉尺,元竅天機,前人之述備矣。”
對綿陽的古代文明,綿陽古誌有很多記載。《直隸綿州誌》中雲:“古之綿州,在蜀中為雄邑。”“西蜀自漢、唐、宋、明,人文甲天下。”“左綿,古名勝地也。”“巴蜀風土,悉在洞鑒中矣。”“有明之代,人文蔚起。甲第聯鑣,士樂稽古之榮,民遊太和之宇,煌煌盛矣。”宋人馮如晦稱,“山名富樂冠三巴,”“碧雲詩句眾爭誇。”詩人胡汝翼稱,“麗地由來屬綿川,綿山更在蜀山前。”《直隸綿州誌》還收錄了兩首《先民謠》,一首雲:“(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會昌,神以建福。”另一首雲:“大饑不饑,蜀有蹲鴟。大旱不亂,蜀有廣漢。”這兩首先民謠足以證明古綿州在蜀中的地位。在綿陽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撫育出了很多勤勞勇敢、愛國愛民、功名顯赫、流芳千古的風流人物;詩詞書畫,浩如煙海;名勝古跡,遍布各地。
古人雲: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綿陽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綿陽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直隸綿州誌》稱:“綿之有學舊矣。山川環抱,風氣淳和。故宋之蘇文憲公歐陽文忠公,皆生於斯。而文獻之稱,實自茲始。”“蓋有關學問、有裨治績、有益風俗人心。”鄧小平認為,曆史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正是依仗這種精神動力,綿陽人民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並且正在創造著璀璨的現代文明。鹽亭人士、北宋詩畫大師文同,提出了“治學為治國之本”的觀點。《直隸綿州誌》中有一個重要的論斷,叫“文以華國”。短短的四個字充分表達了古人對文化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2002年7月16日江澤民在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時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麵建設的進程。”並指出:“當今世界的人才競爭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領導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競爭,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競爭。”江澤民的論述使我們進一步認清了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的力量。就綿陽而言,研究三江文化,揭示現代科技城的文化底蘊,提升綿陽電子城的文化形象,增強綿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已成為綿陽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和重大課題。
三江文化源於上古文化,汲取三國文化、李杜文化,彙入現代文明。三江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具有相當的影響。西漢大學者楊雄曾在綿陽西山結廬而居,潛心治學。涪縣人早在公元615年就在他流寓苦讀的西山建造了一座紀念他的亭閣—子雲亭。唐代詩人劉禹錫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詩句,表明子雲亭在唐代已聞名天下。道光年間四任綿州知州的陳耀庚把當時的“左綿書院”比作宋代朱熹主持的、聞名全國的“白鹿洞書院”,由此可見綿陽三江文化在全國的地位。有位現代詩人吟詠道:“造化湯湯駒影逝,漢家興落在涪城。”由此足見綿陽三江文化在三國曆史與三國文化中的地位。在文學史上被譽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都到過綿陽。涪水濱的《北亭》就是紀念王勃的亭閣。他在《北亭群公堰宴序》中詩曰“昔往東吳已有梁鴻之誌,今來西蜀非我張載之懷。”反映了他對三江文化的重視。
綿陽三江文化不僅在國內有相當的地位,在鄰國上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韓國詩人李德懋等人在祝賀李調元生日時詩曰“綿州萬裏若比鄰,自定神交意傳真。”韓國友人一定從這位才華橫溢的綿州人身上感受到綿陽三江文化的魅力。
三江的曆史源遠流長,三江的故事神奇迷人,三江的文化底蘊很深。相傳在遠古時代,“黃帝元妃”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就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征服自然、造福百姓的動人傳說和珍貴的精神財富。在22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綿陽積累了很深厚的文化沉澱,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資源,邊堆山新石器時期遺址、越王樓遺址、鹽泉廢址、天池寺廢址、漢平陽府君闕、西山古墓群、龜山古墓群、宋家梁子西漢木板墓、九龍山東漢墓群、蔣琬墓、子雲亭、隋唐道教造像、富樂寺碑碣及摩崖石刻題記、千佛岸佛教造像、通濟橋碑、飛來石題刻、太仆寺丞金公墓碑、天泉漢碑、滴米遺跡題刻、西山觀、魚泉寺、馬鞍寺、李杜祠、東嶽廟戲樓、馬鞍寺戲樓、泗王廟戲樓、玉皇觀、塘汛貞節牌坊等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和名勝古跡。湧現了很多名貫古今的傑出人物,詩仙李白巨星璀璨,歐陽修、李調元、沙汀等文化名人和兩彈元勳鄧稼先或生於斯,或成名於斯。正如陳耀庚雲:“昔時人傑地靈,淑氣早鍾涪水。”1936年黃炎培先生來綿時賦詩曰:“綿州城外水縈紆,其地其人磊落俱。”李白對養育他家鄉的山水十分眷戀,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靜夜思》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我們讀到這首名詩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三江文化的巨大魅力。1988年現代中國文學大師沙汀為《綿陽市風景名勝詩選》寫了一篇題記,題目為“讚揚/感謝”。這個題目充分表達了他對三江文化的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