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著裝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孔夫子說過,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他所謂的“飾”就是指的服飾。作為老師,隻講“穿衣戴帽,各憑所好”是遠遠不夠的。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
者,其一舉一動、一目一行,無不影口向著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吸收。教師的衣著、飾品和發型都會影響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穿著不是件小事,因為服裝除了遮體,裏麵還有許多文化的因素,比如,有時為了好看可以犧牲些遮體的功能,寒冬臘月依然可以把腿、肚臍露在外麵;當然,也可以在夏日炎炎的時候,用袍子和頭巾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所以,教師的穿著很重要,這倒不在於學生會學著老師的服裝樣式到百貨商店去買來同樣的衣服往自己的身上套,而是教師的穿著中蘊藏著的老師的思想和觀念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
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更要注意儀表舉止。教師儀表規範的原則是:從教師職業特點看,
整體上以突出文雅、整潔、智慧的共性為主,不求張揚個性。前衛、花哨、華麗、高貴等的著裝形象及流行的發型、
配飾還是留在節假日展示。過於天真爛漫的孩子氣及灑脫不羈的學生氣形象缺乏權威、可信感。質樸、儒雅、沉靜、大方、活潑、典雅、矜持等都能體現教師職業特色,但重要的是給學生留下成熟、穩定、練達的印象。一般說來,在許多時尚資訊中對於教師的著裝都有一個誤導,那就是如何搭配衣服使人一天一個樣,如星期一是什麼什麼風格,星期二是什麼什麼形象,星期三是什麼什麼感覺等,其實,這樣變化多端的著裝隻能給人留下你的衣月服很多的印象,對於你的工作往往有害而無益。特別是對於教師而目,一天一個樣的著裝會使人被服飾所掩蓋,使學生看不到一個恒定的你,不易得到學生的敬重。當然,這也並不是說要你“永不變色”,如果永遠是一種不變的形象,容易給人古板守舊的感覺。
看來,教師的著裝還真有點難度。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既有變化,又有恒常的因素以保證你著裝風格的一致性呢?有位受人尊重的女教師,夏天總是穿一件黑色或藏青色的西服裙,但她用白、灰、淺藍、淺黃、淺綠、淺褐色等各色襯衫來搭配,這樣顯得很職業化,使她看起來既年輕美麗又穩重成熟。分析一下她的著裝,會發現她有兩個不變的因素:一個是深色西服裙,一個是尖領短袖衫,在款式不變的基礎上,色彩有許多種變化,形成了她特有的風格。現在,無論在服裝的款式、材質,還是色彩上都有很大的選擇餘地,我們盡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服裝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服裝,形成自己的風格。
由於職業的性質,教師的風格著裝應莊重大方又不失親和感。一般來講,從幼兒教師、小學教師到中學、大學教師,其可親的成分遞減,可敬的成分遞增,也就是說越來越強調權威感。從色彩上來看,白、灰、黑、棕、褐、藍等色係比較適合教師。其中,棕、褐色有曖色成分,給人以親和感;棕、褐、藍等色係的淺色較明快、活潑一些,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感覺;各個層次的灰、深棕、褐色有權威感。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色彩可供選擇,但要根據自己的膚色、氣質、個性、年齡找出適合自己的色彩。在款式上,學生的年齡越大,教師的服裝越應簡潔、樸素以強調權威感。孩子氣的、牛仔化傾向的、有過多圖案的、奇形怪狀的服裝不適於教師穿著。
女教師的服飾色彩應該是明快的、溫曖的。現代都市的白領麗人服飾一般以灰、黑、藍為主色調,這幾種色彩卻不一定適合中小學的教師。研究表明,兒童乃至青少年,對明快、溫曖的色彩特別感興趣,所以白、蘋果綠、檸檬黃、天藍、粉紅、湖藍、橘黃等顏色是女教師著裝顏色的首選,以色彩的感覺增加對學生的親和力。育人是全方位的,課堂內外都是教育的場所。教師的衣著代表著教師的精神風貌,一個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好教師,在穿衣打扮上也應該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人從內到外都應該是美的,有“人類靈魂工程師”之稱的教師更應當穿得優雅得體一些。在我們周圍,有許多品貌儀表、學識修養都得到學生稱讚的教師,我們相信,這樣的教師會越來越多。
女教師著裝禮儀應注意哪些問題?
追求服飾美是所有女性的心願,女教師也毫不例外。除了審美原則外,女教師的著裝還兼有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應,其著裝應該是美的、優雅的和莊重的,切忌標新立異、奇裝異服。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意誌的成分較少,任何新奇的剌激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注意焦點,所以教師如果不顧學生的心理特點一味追求奇裝異服,必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許多有經驗的教師甚至穿了一件新衣服,換了新發型,上課之前都要先進教室轉一轉,讓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不再關注這些與教學無關的剌激物,才正式開始上課。
女教師著裝應遵循簡約原則,任何繁瑣冗雜的服飾都不適合教師。教師代表著睿智和練達,簡單大方的服飾不僅不會吸引學生不必要的注意力,也有益於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中小學階段是最善於模仿的時期,老師在學生心目中一般都享有較高的權威性,是學生最愛模仿的對象之一。一個稱職的教師絕不會放過對學生哪怕是一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