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上的忠告
第一節課前準備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使教育事半功倍。”課前準備的好壞是提高課堂40分鍾效率的前提和條件!
可有的班級在預備鈴響過以後,仍有些學生在說說笑笑,不能安靜下來;有的甚至一定要看到老師走進教室,才手忙腳亂地拿出書本,做好準備。讓我們完全感覺不到“上課鈴響了,同學們安安靜靜地等待老師來上課……”那樣的意境了。
於是,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麵來督促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有的班級用過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生性好動,所以如果沒有老師的監督,要求每個同學都能自覺、安靜地等待老師來上課,確實需要老師長期的教育引導。為了更快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準備的習慣,我們應該好學生所好,他們不喜歡靜,就索性讓他們熱熱鬧鬧地等待老師來上課。具體做法是:安排文娛委員預備鈴一響,就迅速組織全班同學唱喜歡的歌曲、……這樣,既能讓學生快速地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即將開始的學習,也確保了每一位學生有事可做。後來,隻要預備鈴一響,同學們都會很自覺地在文娛委員的帶領下進行“課前集訓”。而針對某一科如語文課還可以根據自己班上學生的特點,在預備鈴響之後,輪流安排講故事,讓課前準備更加豐富,不再單調而乏味。而是頗具吸引力。
二、教師言傳身教
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做好課前準備,作為老師更應當以身作則,做好課前準備。小學生模仿性強,可塑性大,辨別是非能力差,我們首先應從正麵啟發誘導,教會學生應該怎樣做,並使他們明白做好課前準備的重要性,從而調動他們積極主動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預備鈴響之前,教師可以提前進入教室,利用課前的一、兩分鍾時間和同學們自由交談,談論一下學習的情況和遇到的困難等,鼓勵他們精神飽滿地投入到課堂中去。這樣有助於孩子們預先進入上課準備階段。
三、獎懲有序促提高
“玉不琢不成器”,賞與罰、獎與懲總是相對出現的。所以,可安排每天的值日組長檢查學生課前準備的情況,課間就檢查他們是否拿出下節課的書,並及時記錄下最好和最差的學生名單。首先,表揚課前準備做得特別好的同學,並適當進行獎勵;其次,對於那些仍舊沒有做好課前準備的同學,可以及時批評或“罰”他下課後在座位上坐幾分鍾不許出去玩,以此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慢慢地,班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很自覺地做好課前準備了。然後在每個星期的星級小組評比中,加入了課前準備這一項,這一招應該是很奏效的,後來的幾次“暗訪”中,那些調皮的學生竟然能自覺做好準備,因為他們也知道要為了小組的榮譽而努力。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艱巨而又細致的工作,不僅要有長期目標,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這樣才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無論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還是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好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導航燈!
第二節立規矩
新教師所上的第一節課,對他未來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順利與否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新教師在第一節課上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這位教師是否真正具有駕馭管理學生的能力。
新教師第一次走上講台,常見的行為傾向概括起來有三種:一是以“凶狠”為主基調,一是以“和善”為主基調,還有一種是不在意是否“凶狠”或“和善”,上來就單刀直入講開來。
以“凶狠”為主基調的新教師,認為學生都是“欺軟怕硬”的主兒,所以第一堂課就試圖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他們黑著臉走上講台,令下麵的學生懼怕。若有學生犯顏違紀,他們就拍桌子瞪眼,抬高嗓門厲聲訓斥並警告說:“以後誰上課亂說亂動,別怪我不客氣!”目的是“殺雞儆猴”,以此來警告那些潛在的“搗亂者”。
以“和善”為主基調的教師,對教科書上強調的“愛的教育”理解較為膚淺,誤認為始終“和顏悅色”就是“愛學生”。於是在講台上笑容可掬,自我介紹之後,和藹地對學生說:“我願做同學們的知心朋友,希望大家能喜歡我。”這時有學生調皮接話,哪怕是表現出十足的不敬,他們也隻是和善地提醒學生“這樣不好,希望以後不要這樣”。於是乎,課堂秩序越來越糟。還有些新教師既不傾向“凶狠”,也不在乎“和善”,認為隻要把課講好了,學生自然會集中精力,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所以在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就讓學生打開課本,進行教學環節。
以上三種教師的做法都不值得提倡,第一種過於嚴厲,第二種過於寬愛,第三種把教學與紀律的關係看得過於簡單。這三種做法的共同點是沒有和學生立下規矩,第一種把恐嚇當作規矩,實際上還是沒有規矩;第二種把“口頭提醒”當作規矩,實際上也是沒有規矩;第三種幹脆就沒有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訂立規矩,說明某些新教師對學生缺乏實際的接觸,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明白規矩在學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缺乏統一細致的教學管理製度構想。這些新教師往往是在學生出了問題之後才倉促處理,處理尺度或寬或嚴。或寬或嚴必然“不能服眾”。“或寬”,隻能致使問題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難管理。“或嚴”,隻能將學生壓服,結果是壓而不服,或者是壓得學生泯滅了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