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餘年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卻研究較少。當時經與李曉霖女士交談,我們決定組織編寫一套學術研究性叢書《諸子百家與現代文化》。該套叢書共計8本,1998年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當時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我們的基本考慮如下: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在社會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但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大學生乃至整個知識界,真正了解諸子百家學說的並不在多數。對諸子學說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對於宣傳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會大有好處。先秦諸子學說與其他古文化一樣,其中既有民族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真知灼見,又有唯心主義的奇談怪論。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其實都是封建的文化專製主義,都不應為其辯護,而評法批儒與全麵地尊孔複古也不能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隻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諸子百家學說中有不少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精辟見解,如儒家、墨家的教育成才思想,法家的變革主張、法製建設思想,兵家的兵法戰策,道家的辯證思想與養生學說,甚至在諸子的宇宙觀、天人觀、倫理觀中也有不少符合認識規律的思想與主張,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認真研究一下諸子百家與現代文化的關係,不僅可以進一步加深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使諸子學說中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主張進一步為今人掌握,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進一步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更好地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

1999年4月10日,由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主持,以北京大學哲學係樓宇烈教授為專家組組長,舉行了《諸子百家與現代文化》結題報告會,專家組提出了正式的評審意見,對該套叢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專家們認為,該套叢書填補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諸子百家與現代文化研究的一個空白,是一套富有啟發性的古為今用的學術性著作。

這套叢書有如下幾個特點:1.正確地處理了古代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創新是當今最崇尚的一個口號,然而創新是相對於傳統而言,不了解傳統,不借鑒傳統,是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創新的。因此創新要以古為鑒,傳統要為今所用。2.作者遵循了“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科學態度,首先對先秦諸子學說忠實地作了介紹,盡可能展示諸子學說的本來麵貌,而不是按作者本人的思想去任意詮釋。其次是對先秦諸子思想既不簡單肯定,也不簡單否定,而是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評價,努力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據。3.本叢書概括了諸子百家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哲理性認識,努力探索諸子百家規律性的見解,一分為二地評價其為人處世的原則,實事求是地介紹了諸子認識事物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運用先秦諸子提出的方略。這是人類智慧的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了解掌握了這些人生哲理與真知灼見,無疑會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

從該套叢書出版到現在,已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我們根據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對該套叢書重新進行了修訂。在寫作時,我們盡量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先秦諸子學說,使深奧難懂的學術著作成為廣大群眾能夠讀通弄懂的人文素質教材,這無疑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貢獻。由於我們的這套書是出於眾人之手,每人的研究領域不同,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雖然在寫作前曾統一了體例,但最終的成果畢竟還會千差萬別,其中也會有一些不恰當的分析與論述,希望讀到此書的諸位讀者與專家不吝賜教,及時指正。

朱耀廷

2006年5月25日於望京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