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楚國的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冤殺,逃亡至吳國,一心想借助吳國之力複仇。伍子胥很快與公子光結識,他敏銳地察覺到公子光的野心,也希望能通過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實現自己借吳伐楚的願望。伍子胥經過深思熟慮,向公子光獻上了調虎離山之計。他對公子光說:“公子,吳王僚對您防備甚嚴,正麵難以突破。如今吳王僚好大喜功,我們可利用這一點。聽聞楚國國內動蕩,您可建議吳王僚派其親信公子掩餘、公子燭庸率軍攻打楚國,將吳王僚身邊的這兩支重要力量調離。同時,再勸說吳王僚派他的兒子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聯合這兩國共同對抗楚國。如此一來,吳王僚身邊的親信和精銳兵力都被分散出去,他的勢力將大大削弱,我們便有機會行事。” 公子光聽後,眼前一亮,覺得此計甚妙,當即決定依計而行。公子光緊緊握住伍子胥的手,激動地說:“先生此計,真乃天賜良策!若能成功,先生對我之恩,我定當銘記於心。” 伍子胥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他深知,這不僅是幫助公子光的機會,也是自己複仇之路的關鍵一步。
公子光開始在吳王僚麵前極力遊說,他裝作憂心忡忡地對吳王僚說:“大王,如今楚國國內混亂,正是我們吳國擴張勢力的好時機。若能派公子掩餘、公子燭庸兩位賢能的將領率軍攻打楚國,定能大獲全勝。而且,為了確保此次行動萬無一失,可派公子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聯合他們一同對抗楚國,如此我吳國霸業可成啊。” 吳王僚聽後,心中一動,他本就渴望建立一番功業,公子光的建議正中下懷。於是,吳王僚很快下令公子掩餘、公子燭庸率領吳國大軍攻打楚國,又派公子慶忌前往鄭國和衛國。公子光看著吳王僚下達命令,心中暗自欣喜,表麵上卻依舊恭敬有加。他回到府邸,與伍子胥商議下一步計劃,兩人仔細謀劃每一個細節,力求萬無一失。
公子光見第一步計劃順利實施,心中暗自欣喜。他又與伍子胥精心策劃下一步行動,決定在吳王僚身邊兵力空虛之時,設宴邀請吳王僚前來赴宴,趁機刺殺他。公子光在自己的府邸中精心布置,安排了眾多暗藏兵器的武士,隻等吳王僚上鉤。吳王僚接到公子光的邀請後,心中雖有一絲疑慮,但想到自己身邊仍有不少侍衛保護,且公子光一向表現得恭敬順從,便決定赴宴。赴宴前,吳王僚的一位謀士曾勸他:“大王,公子光此次邀請,恐有蹊蹺,您還是小心為妙。” 吳王僚卻不以為然地笑道:“我身邊侍衛眾多,他公子光就算有賊心,也沒那個賊膽。況且,若我不去,反倒顯得我膽怯了。”
吳王僚赴宴當日,他身著華麗的王袍,帶著大批侍衛前往公子光的府邸。進入府邸後,吳王僚小心翼翼,讓侍衛們在周圍嚴密戒備。公子光滿臉堆笑,親自迎接吳王僚。酒過三巡,公子光假裝腳痛,離開宴席,進入內室。此時,早已埋伏好的勇士專諸,將匕首藏在烤魚腹中,假扮成廚師,端著烤魚走向吳王僚。當走到吳王僚麵前時,專諸突然取出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的侍衛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吳王僚便已被刺身亡。公子光聽到動靜,立刻率領武士們衝出來,將吳王僚的侍衛全部斬殺。
公子光成功刺殺吳王僚後,順利登上王位,成為曆史上著名的吳王闔閭。而伍子胥也憑借此計,在吳國站穩腳跟,為日後借吳伐楚、報父兄之仇奠定了基礎。公子光巧妙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吳王僚身邊的重要力量調離,成功創造了奪取王位的機會,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爭鬥。闔閭登上王位後,對伍子胥更加倚重,兩人開始積極籌備吳國的發展與壯大,為日後吳國在春秋爭霸中嶄露頭角埋下伏筆。
(二)北宋時期,狄青智取昆侖關。
北宋時期,南方的廣源州蠻族首領儂智高發動叛亂,他率領叛軍一路攻城掠地,迅速占領了邕州等多地,並建立了 “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對北宋的南方邊境構成了嚴重威脅。宋仁宗得知消息後,大為震驚,立即派遣大將狄青率軍前往平叛。狄青率領大軍來到南方後,發現儂智高占據的昆侖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昆侖關周圍群山環繞,隻有一條狹窄的山路可通,儂智高在關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嚴密防守,宋軍多次進攻都被儂智高的軍隊擊退,損兵折將,士氣低落。狄青看著昆侖關的險峻地勢,心中明白,若強行攻城,宋軍必將付出慘重代價,必須想一個巧妙的計策。狄青站在軍帳外,望著昆侖關的方向,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忖:“這昆侖關地勢如此險要,儂智高又防守嚴密,強攻絕非良策。可如何才能將他引出關來,或者繞到其後方,出奇製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