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虎離山巧計謀,誘敵移位解危憂;
虎離險地威風減,智勝強敵美名留。”
“凱爾,今天這球踢得舒暢啊,咱們再來看一篇三十六計。”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短短十二字,卻將調虎離山的精髓凝練其中。“待天以困之”,強調善於等待時機,利用自然環境、客觀條件來困住敵人,使其陷入困境,削弱其優勢。比如在戰爭中,利用惡劣天氣、險要地形等因素,限製敵人行動。想象一下,敵軍處於地勢低窪之處,遭遇暴雨引發的洪水,部隊被洪水衝散,裝備也陷入泥濘無法使用,戰鬥力大打折扣。“用人以誘之”,明確要通過巧妙的手段,運用智謀、誘餌等去引誘敵人,使其脫離原本有利的位置或狀態。這需要精準把握敵人的心理與需求,投其所好,讓敵人主動上鉤。例如,了解到敵軍將領貪財,便在其必經之路放置大量金銀財寶,吸引其離開堅固營壘前來搶奪。“往蹇來返”,則表明在實施計策過程中,前往誘敵可能會麵臨艱難險阻,但隻要成功將敵人調離,返回時便能獲得勝利的轉機,強調了行動的曲折性與最終目標的達成。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誘敵行動,我方派出的誘餌部隊可能會遭遇敵人的追擊、圍困,曆經艱難,但一旦成功將敵人主力引至預設戰場,我方大部隊便能以逸待勞,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從字麵理解,調虎離山是指設法把老虎從深山老林中引誘出來。在謀略運用上,它指的是在麵對強大對手或處於不利局麵時,通過各種策略,將對方從其占據的有利位置、優勢狀態中引誘出來,使其暴露弱點,陷入被動,從而為我方創造有利戰機,實現以弱勝強、以小博大的目的。這一計策廣泛應用於軍事、政治、商業等諸多領域,是一種通過改變敵我態勢來獲取勝利的有效手段。在軍事上,可將敵軍精銳從防守嚴密的城池中引出,在野外開闊地進行圍殲;在政治鬥爭中,把對手從權力核心位置調離,削弱其影響力;商業競爭裏,誘導競爭對手偏離原本的優勢市場,進入我方布局的領域,從而搶占先機。
“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陳倉崤穀。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裏。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按語通過具體戰例深入闡釋了調虎離山的運用。指出直接攻打敵人堅固的陣地是下策,當敵人占據地利優勢時,不宜強行爭奪。對於有明確目標且勢力強大的敵人,要利用利益誘惑、借助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使其脫離優勢。如虞詡麵對羌軍圍困,先是宣稱等待援兵,引誘羌軍分散兵力去劫掠旁縣,而後利用羌軍兵力分散的時機日夜兼程趕路,同時以增灶之計迷惑敵人,最終成功擺脫困境並大破羌軍,充分展現了調虎離山計在實戰中的運用技巧與效果。虞詡深知羌軍勢大,若強行突圍必損失慘重,於是利用羌軍貪圖財物的心理,以援兵將至為誘餌,讓羌軍分散兵力去劫掠周邊,削弱了圍困力量,再抓住時機日夜兼程擺脫追擊,並用增灶迷惑羌軍,使其不敢貿然進攻,一係列操作環環相扣,將調虎離山計發揮得淋漓盡致。
“哥哥,今天我來讀一下這兩篇曆史長河中的調虎離山經典之作。”
(一)春秋時期,公子光謀位。
春秋時期,吳國的王室權力鬥爭暗流湧動,局勢波譎雲詭。吳王僚繼承王位後,公子光內心極為不服。公子光認為,自己才是最有資格繼承王位之人,對吳王僚的統治一直心懷不滿,暗中謀劃著奪回王位的計劃。但吳王僚在位期間,對公子光有所防備,身邊時刻有眾多侍衛保護,且吳國朝堂上也有不少吳王僚的親信勢力,公子光一時難以找到下手的機會,心中焦慮萬分,猶如困獸在籠,日夜思索著如何打破這一僵局。公子光在自己的府邸中來回踱步,眉頭緊鎖,腦海中不斷盤算著各種可能的計劃,可每次都因吳王僚的嚴密防範而陷入困境。他看著窗外的天空,心中滿是無奈與不甘,喃喃自語:“難道我注定要屈居人下,眼睜睜看著本該屬於我的王位被他人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