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措施和省委“兩個高舉,一個加強”的戰略方針,堅持在發展中順應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促使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在快車道穩步運行,全市經濟增長的動力明顯增強。呈現出社會供需兩旺,微觀主體趨活,兩大需求、三項收入有效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運行態勢。
一、經濟運行態勢及特點
2004年,全市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經濟運行呈“高開穩走”之勢。初步測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第一產業生產形勢良好,實現增加值5.9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勢強勁,實現增加值68.7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平穩發展,實現增加值11億元,增長8.1%。從全年經濟運行來看,具有以下七個方麵特點:
(一)快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主基調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5.6億元,是2000年經濟總量的一翻多,增長18.2%,增速比上年快3個百分點,是近1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強勢產業工業的進一步壯大,以及絕大部分中小型企業改製改組的完成,不僅有效地擴大了企業效益增長空間,也為整體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應有的作用。2004.年全市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1.88億元,比上年增長23.8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有色金屬、無機化工、能源三大支柱產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77%、9%和2%。其中規模以上60戶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0.27億元,淨增27.51億元,幾乎是上年的一倍,增長26.14%。市縣區屬5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增長13.52%。市縣區屬國有工業企業改變了近年來發展緩慢的局麵,增幅達到16.67%,比市縣區屬平均水平高3.15個百分點。全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加,鎳6.42萬噸、銅12.81萬噸、硫酸鎳1.97萬噸、水泥88.31萬噸、化肥6.64萬噸、純堿17.23萬噸、燒堿3.99萬噸,酸類54.71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28.06%、20.6%、21.37%、10.86%、11.95%、10.01%、和4.17%。
(二)投資拉動是經濟發展的主支撐
今年,全市啟動項目186項,其中投資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項目97個,涉及資金26.53億元,投資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38個。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6億元,比上年增長31%。投資形成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拉動GDP增長14.06個百分點。其中更新改造完成投資17.36億元,比上年增長32%。金昌市技改投資自1999年以來,平均增幅保持在40%以上,這為金昌市工業保持快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金川集團公司2.5萬噸燒堿、4萬噸銅、8萬噸亞硫酸鈉、鎳都實業公司1萬噸硫酸銅、華德林有限公司400噸碳酸鈷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進一步提升了金昌市工業生產力水平。同時,作為接續產業發展項目——新材料建設也有新突破。
(三)外向型經濟是經濟發展的主亮點
一是對外貿易較快增長。近年來,金昌市充分利用有色冶煉加工技術優勢,依托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推動產業升級。預計全年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倍。其中出口總額1.25億美元,增長78.57%;進口總額4.45億美元,增長1.08倍,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金昌市有色工業,預計全年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倍。其中出口總額1.25億美元,增長78.57%;進口總額4.45億美元,增長1.08倍,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金昌市有色金屬工業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招商引資成效明顯。2004年,金昌市共簽訂合同項目166項,合同資金32.2億元,到位資金5.3億元。恒昌花園小區、金世紀大廈等144個招商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同時,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工業園區建設也有了新發展。
(四)質量改善是經濟發展的主方向
從宏觀層麵來看,財政收入增幅再創新高。全年金昌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3.8億元,增長38%。一般預算收入3.43億元,增長21.63%。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確保了重點支出的需要。財政支出6.53億元,增長11.1%。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在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繼續大幅提升。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 63.47%,比上年提高39.83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52.33%;實現利潤總額10.73億元,增長1.28倍;實現利稅總額22.78億元,增長87.64%。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全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417元,比上年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20元,比上年淨增343元,增長10.47%。農民收入增長加快的原因,一是農業風調雨順,農產品價格上揚以及一係列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的出台。據調查資料顯示,金昌市農民因糧食豐收和價格上漲人均增收186元。同時,取消了特產稅、牧業稅,農業稅率降低了1個百分點,兌現糧食直補資金780萬元;二是不斷優化養殖結構,擴大生產規模,牧業收入大幅增加。農民出售牧業產品,人均淨增41元;三是勞務輸出工作顯見成效。全年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6.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4億元,人均淨增65元。6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50.21億元,比年初增長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