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肅工業化曆程的整體評價
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曆史,從宏觀產業角度整體評價,就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不斷演化漸進的曆史過程。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是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工業化過程,而改革開放後,則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工業化過程。伴隨著這一曆史過程,發生了以指令性計劃為基礎的計劃經濟,到以市場機製為基礎配置資源,以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基本建立的體製轉型;和國有經濟份額不斷降低,非國有經濟份額不斷上升的所有製結構轉型的重大轉變。
改革開放後,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日益擴大,可以從區域位置、製度變遷、國家投資政策等多種角度尋求解釋;但無疑也可以從工業化演進過程中尋求解答。從目前研究結果看,2001年甘肅的工業化程度係數為0.702,相當於全國1991年的水平,比全國滯後10年左右,整體上處於由工業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過渡時期;而1997年,全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社會。
從不同時期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份額來分析,1978—1984,年甘肅達到曆史最高,為46.74%;隨後不斷持續下降,1984~1990年、1990—1996年、1996—2001年三個時期分別為37.86%、37.16%、35.52%。而相應這四個時期,全國工業的份額分別為42.04%、38.37%、40.05%、43-31%,存在著明顯的先降後升,再創新高的曆史過程。甘肅工業增加值占GDP的份額由原來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包括1957—1978年),於1984—1990年曆史性低於全國之後,就走向了一條工業份額持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不歸之路。
上述四個時期,工業發展對全省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不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累計平均貢獻率分別為—1.32%、26.65%、44.37%、21.66%;而全國相應分別為34.51%、36.25%、48.19%、45.52%。其中三個時期,甘肅工業對經濟增長的累計平均貢獻率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以上數據表明,隨著“三線”建設逐步完成,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家投資重心的東移,甘肅固定資產投資急劇下降,直接導致重大項目嚴重缺乏;加之輕重工業比例失衡,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受阻,甘肅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不足,從而導致甘肅經濟發展的滯後。或者反過來說,工業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地方政府主導的工業化過程的失衡,是甘肅國民經濟位次持續後移,以至於目前降至全國尾位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新世紀省委省政府提出“工業強省”戰略以及“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戰略新舉措,可以說切中甘肅經濟發展滯後的要害之所在。但甘肅工業現狀究竟怎樣,能否擔當這一曆史性的重任呢?
二、甘肅工業後繼保障力的比較分析
如果說現在的工業化進程是過去區域工業的基礎。資源稟賦、政策、投資、製度等各因素交互作用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目前甘肅工業化處於初級階段的現狀,無疑是甘肅未來發展的基石。全麵、準確地把握甘肅工業化的現狀,找出工業發展中的主要不足,考察甘肅工業後繼保障能力,是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最重要基礎。
為了係統、全麵地評價甘肅工業後繼保障力,我們從工業經濟效益、工業規模能力、財富創造能力三個方麵進行分析研究。
(一)工業經濟效益情況
2002年,甘肅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後同)的資產貢獻率為6.05%,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45個百分點,居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後同)第27位。
資本保值率為112.1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4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8位,是甘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中,位次最靠前,效益最好的指標之一。
資產負債率為63.1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44個百分點,居全國第9位,是全國資產負債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24次/年,遠低於全國1.8次,年的平均水平,居全國第26位。
成本費用利用率為2.42%,遠低於全國5.62%的平均水平,居全國第3位,是全國成本費用最高的省份之一。
工業勞動生產率為41623元/人,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8143元/人,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9.64%,居全國第28位。
產品銷售率為97.25%,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7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7位。
工業經濟效益指數(為了真實反映各省工業經濟效益與差距情況,我們重新構造的新指數不同於現行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29.49,高於寧夏、貴州、西藏、廣西4省,居全國第27位。說明甘肅工業整體運行的效益非常差,應引起省上決策者的高度關注。
(二)工業規模能力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全國工業結構的空間布局越來越表現出向沿海集中的趨勢。全國工業生產能力的近一半(48-31%)集中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6省市。甘肅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份額(此處實際是指占31省市工業增加值的合計)持續下降,居全國第2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