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指縣級(不含市轄區)行政區劃範圍內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備、產業門類齊全的區域經濟,是構成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甘肅縣域普遍屬於欠發達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經濟外向度和市場化程度低,經濟自主增長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農業基礎薄弱,中東南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貧困麵廣,貧困程度深,扶貧任務艱巨,可持續發展麵臨嚴峻挑戰。因此,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是我省縮小與發達省份差距、協調地區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以及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係列突出矛盾的現實需要,也是加快甘肅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事關全省發展大局,具有戰略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縣城經濟發展水平
截至2003年末,甘肅縣級行政區劃70個,其中縣級市4個,民族自治縣7個。2003年,縣域人口1896萬人,實現GDPP570.6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8.09億元,地方(本級)財政收入19.79億元,財政支出107.47億元。可以說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和保障了全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縣域經濟實力
生產總值是反映縣域經濟的綜合指標,也是縣域經濟整體實力的體現。2003年,甘肅縣域cI)P570.62億元,占全省的43.74%,縣均8.15億元。
GDP超過10億元以上的縣(市)共23個,占縣域的32.86%。其中玉門、永登GDP超過30億元。GDP不足2億元的縣有5個,占縣域的7.14%。
地方財政收入體現縣(市)政府汲取財政資源的能力和發展地方經濟的能力,是支撐縣(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縣域地方財政收入19.78億元,占全省的22.56%,縣均0.28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在6000萬元以上的縣(市)共7個,占縣域的10%。最高的慶城縣達到8326萬元。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的縣11個,占15.71%。其中卓尼、兩當、碌曲三縣地方財政收入均不足500萬元。
(二)人均水平
2003年,甘肅縣域人均GI)P301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06%。人均GDP超過萬元的縣市4個,分別是阿克塞24107元、玉門20484元、肅北18825元、敦煌12394元;人均GDP不足2000元的有30個縣。
縣域人均地方財政收入104元,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30.98%。阿克塞、玉門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超過千元,分別達到1368元、1326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不足50元的縣有13個,占縣域的18.57%。
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的縣有4個,分別是阿克塞、肅北、敦煌和肅南;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00-一4000元之間的縣(市)有7個;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的縣有4個,分別是積石山、文縣、東鄉、宕昌;其他55個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
有57個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國同期2622元的平均水平。分區域來看,河西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高於河東地區,酒泉、張掖11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隴南地區最低,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的10個縣中隴南占6個。最低的宕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798元,是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30.43%,大約相當於全國1990年代初期水平。
(三)經濟增長能力
2003年,縣域GDP增長速度15.53%。增長速度高於10%的縣有48個,占68.57%。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成縣和天祝,分別達到18.6%和17.8%;增長速度較低的康樂和監夏縣,均為6.4%,永靖為負增長。
(四)農業經濟發揮重要基礎作用
2003年,縣域農林牧漁總產值280.89億元,占全省的69.81%。其中農業190.54億元,占全省的72.06%;林業11.77億元,占全省的84.55%;牧業66.31億元,占全省的76.58%;漁業規模較小,隻有0.86億元,但占全省的74.14%。糧食615.39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79.37%。說明縣域農業經濟在全省發揮著重要作用。
(五)工業和第三產業地位得到提升
縣域共有國有及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805個,占全省的56.35%。工業總產值311.61億元,占全省的30.3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203.82億元,為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5.41%。第三產業177.83億元,占全省的39.83%。社會消費零售總額152.38億元,為全省的35.15%。人均消費762.95元,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