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鈞、王剛、林洋三人的交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好朋友之間盲目地、不顧原則地幫忙反而會害人害己。真正的友誼不應該追求“哥們義氣”,而應該在朋友犯錯時,及時給他指正,並提供正確的解決辦法。
中學生之所以結群,是與我們力求擺脫對父母成人的依賴關係,試圖迅速建立起獨立的個性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一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心理上渴望獨立,但又不能獨立的矛盾使我們特別需要同伴的支持。由於年齡相仿,在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上比較接近,在思想行為上也比較有共鳴,因此,我們的交往首先是在同齡人中建立各種小群體,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少則兩三人,多則五六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中學生喜歡與同齡人交朋友,是我們心理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我們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和走向獨立的必經過程。而且在交往中,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會毫無保留地袒露在同伴麵前,並且常常得到同伴的理解和支持,滿足了心理需求。這種往往在父母和師長那裏得不到的精神支持,對平衡我們時而失衡的心理,防止發生心理障礙有積極作用。
但是,中學生由於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常常不能分辨健康的友誼和“哥們義氣”之間的界限,嚴重的還會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學生和一些社會上的小青年或犯罪團夥交往,一旦陷入這種不健康的群體中,很容易養成不良的心理及行為。所以,應在老師和班委會的帶領下,加強班級建設,幫助班上有這種行為傾向的學生建立健康的同齡人團體關係。
在交往過程中,為什麼會產生“哥們義氣”呢?心理學家發現,人都有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關係保持某種適當性、合理性,並根據這種適當性和合理性使自己的行為及與別人的關係得到解釋。這樣,當別人對我們做出一個友好的行動,對我們表示接納和支持時,我們會感到“應該”對別人抱以友好的回應。這種“應該”的意識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別人也表示相應的接納行動。否則我們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不適當的,就會妨礙自己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反過來,我們對於合理性、適當性的理解也會投射到與我們交往的對象身上。我們做出了一個友好的行為,便希望對方也能這樣,否則,我們便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並產生排斥傾向。對交往對象的抗拒、不友好也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和維持在交互原則的基礎上的。
采訪活動:到當地少管所采訪一位少年犯,了解其犯罪的過程,並分析其中的交友原因。
小心來到你身邊的陌生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免不了和自己所熟悉圈子以外的陌生人打交道,固然和陌生人交往是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可以讓我們交更多朋友,有助於我們的社會化成長。但由於我們的社會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所以一定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和這類人交往時,要提高警惕。最近,報紙上、網上屢次有中學生被陌生人拐賣甚至殘害的報道,給廣大的中學生朋友敲響了警鍾。
2008年1 1月的那一場流星雨讓人至今難以忘懷。為看一場流星雨,很多人頂著清冷的寒風,徹夜守候在空曠的廣場上,結果是一無所獲。美麗的流星雨並未如人們期望的那樣降臨京城。但是,也就是在那個晚上,災難卻降臨到一個滿懷求知渴望,欲親眼目睹流星雨壯觀景象的14歲女孩馬雯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