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也許存在相似的麵貌甚至達到難以分辨的程度,但在性格等方麵卻沒有一模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正確地認識自己,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滿,才會讓自己有更大的發展。

認識自我

我是誰?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有哪些缺點,哪些優點?我聰明嗎?……進入中學後,每個人都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並開始描繪自己的理想藍圖,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逐漸形成對自己的印象和態度。

下麵是一個14歲的中學生的自白:

我是誰?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健康的女孩子,我的興趣廣泛,我認為自己非常活躍,我幾乎喜歡所有的運動。因為我是獨生女,我有點任性,做事時我喜歡隨心所欲。我認為自己相當聰明,但假如我多用點兒功,我在學校的成績會更好。我喜歡動物,我家有兩條狗。我和周圍的人一樣,常常會變得憂鬱且發脾氣。

這個女孩子就自己的身份、能力、興趣、性格等作了評價。這種對自我的認識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自我認識是通過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來認識自己。

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身體,然後是內心。初中生開始慢慢感覺到沉浸於精神世界的喜悅,多數人回到家中不願和家人多說話,而是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心情。

自我評價則傾向於自己獨立進行,但仍然受他人影響。

自我體驗是評價自我認識後產生的情感體驗。自尊心強是中學生自我滿足、自我接受、自我肯定的集中表現。不少中學生為自己身材不好、體形欠佳而苦惱、自卑,他們於是竭力打扮,希望引起注意。伴隨年齡的增長,其自我體驗轉向對個性、自我價值的評價上。

自我控製包括自主、自立、自製等,是通過克服現實自我的不足,使自己的行為朝著“理想自我”發展。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覺性,但意誌力還比較薄弱,經常無法控製自己。

在追求自我肯定、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以下兩種情況:

1.角色分化位移:對自己的角色不能集中。有個高中生,當問起畢業後想做什麼時茫然若失。一會兒想幹這個,一會兒想幹那個,最後他說,那都是幻想,無法實現。這就是角色分化現象,找不到適合自己位置的典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麵是獨立性差,另一方麵是自覺性差,渾渾噩噩。

2.逆反心理:中學生常常不依照內部條件確定自我位置,而是專向著父母,教師期望的反方向走,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樣。上帝不讓潘多拉打開魔盒,她卻偏偏打開,結果把人類的罪惡都帶出來了。中學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以期求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及社會承認自己的地位。

以“我的弱點”為主題采訪周圍的人,並作記錄。

假如別人不喜歡你,你應當堅持

有些人不喜歡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而不應該把責任推到我身上。

別人不喜歡我,甚至反對我,那沒有關係,真正有關係的是我不傷害或利用別人。

我自己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別人的認可程度。

有些人不喜歡我或許因為我長得特別像一個曾經傷害過他的人,我根本不需要為此事傷神。

不同類型的氣質

世界萬物各具特色,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也一樣,每個人的氣質是有差異的。這裏所說的氣質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脾氣”與“性情”。有的人脾氣暴躁,性如火烈;有的人熱情洋溢,性情爽朗,有的人沉默寡言,含蓄深沉,有的人和藹可親,春風化雨。一個班中有著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我們如何看待這千差萬別的氣質呢?

初中環境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小學的環境,老師變了,同學變了,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剛剛離開小學校園的初中生,既有些新鮮感,又有點兒緊張感。新鮮的是遇見這麼多同齡人,又可以結交新的同學和朋友,緊張的是不知這些同學是否容易相處,他們各是什麼脾氣、秉性。小紅現在是初二年級的學生了,她也曾經遇到過這些問題。一年的初中生涯,她對全班同學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自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