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Web 2.0概念的提出,引發Library 2.0概念的產生。Web2.0技術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給圖書館網絡化服務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成為現實,真正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存取與共享,用戶可以作為知識的貢獻者,並參與圖書館資源建設與管理互動。 Library 2.0將帶來創新的、自由的、互動的、用戶至上的圖書館服務和發展機製。
第四,讀者持續、旺盛、多樣性的信息需求呼喚圖書情報界資源共享和聯合服務機製的建立,任何單館保障和單館服務都將難以為繼。麵對這種信息環境持續不斷的變化,圖書館如何充分利用新的環境所創造的機遇,如何挖掘和拓展服務定位,如何集成利用各方麵資源,如何開辟用戶信息需求或拓展服務功能和形式,如何建立可持續和有競爭力的服務模式與管理機製,已成為當前國內外圖書館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三、來自互聯網絡的信息服務競爭加劇
互聯網的發展,無疑是20世紀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技術之一。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障礙,借助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以及快捷的文獻信息傳遞手段,對文獻資料的收集和獲取一下變得容易起來。一時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形形色色的網絡信息服務商充當了最初的網絡導航員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人們越來越熱衷於通過這些網站來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充實業餘生活。例如Google、微軟推出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各類數據庫提供商、網上信息服務機構紛紛推出針對個人用戶的信息服務。在這種形勢下,圖書館在信息服務領域的傳統地位受到衝擊,一些學者甚至發出“在網絡時代,圖書館將逐漸消亡”的感歎。眾多圖書館界的有識之士呼籲圖書館應盡快加入這場網絡生存戰,奪回失去的主宰地位,重執信息服務市場之牛耳,並視網絡信息服務商為首要競爭對手。
(第二節)新信息環境下圖書館發展麵臨的危機與出路
自從網絡出現以後,信息用戶越來越少地使用圖書館,圖書館及其多項資源和服務以及圖書館員,在當今信息用戶中的印象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圖書館現在的地位並不像以前那樣顯著了。2005年,OCLC從6個國家3300餘人中對圖書館使用情況所做的調查顯示:圖書館對於信息用戶不再是首要的或唯一的選擇,84%的用戶利用搜索引擎搜索,1%的用戶利用圖書館網站;用戶普遍使用因特網而不是圖書館來獲取電子資源;搜索引擎尤其是Google為最常用也最習慣使用的工具,搜索引擎更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超過20%的人認為圖書館不適合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多數讀者並不能充分使用圖書館購買的電子資源,大多數用戶也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圖書館擁有這些資源,正因為不熟悉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因而不能獲得大量的免費電子資源。
網絡環境下,我們加緊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但是我們圖書館的建設仍然遺留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威脅到了常規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對其加以高度重視。否則,圖書館隻會在網絡環境下與讀者越離越遠,最終不能實現圖書館“人有其書,書有其人”的原則。OCLC研究所所長Eric Jul曾經在描述目前圖書館所麵臨的狀況時,用了一個漢語詞彙——危機,他將這個詞解釋為danger(危險)和opportunity(機遇),並且認為這是在創立新的圖書館理念時所麵臨的兩個方麵,即當前圖書館麵臨著危險和機遇並存的危機。王運堂主編:《圖書館管理與信息服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一、圖書館體製與結構危機
(一) 體製缺陷引致的危險以及時代帶來的機遇
在我國,一般將圖書館分為以下幾類: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和兒童圖書館等。各類圖書館分屬不同的主管部門,條塊分割、體製各異。
我國這樣的圖書館體製對實現圖書館的功能是大為不利的。對於圖書館的作用,圖書館人一直在不斷探索:最初人們認為,要有“汗牛充棟”的館藏才能保證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於是,投入大量資金,不斷擴大館藏規模;之後,人們又意識到個體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提出了“資源共享”的口號,力圖以聯合編目、館際互借、電子文獻傳遞、館藏數字化等解決館藏有限的問題。然而,由於我國圖書館分別由教育、文化、科研等係統多頭領導,體製不同的壁壘,使完全的資源共享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