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奇
開壇不講中關村,創新創業必茫然。
在我們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我們也在紀念中關村的20周年。其實,中關村在北京西北部的崛起,是隨著改革開放的30年同期發展的。30年的發展天翻地覆,30年的發展舉世矚目。如今的中關村,已經不僅僅是大學和科學院的書香之地,也不再隻是一個地域的概念。今日中關村,是具有兩萬多家高科技企業,130多家上市公司,人才密集,資本密集,到處呈現出一派創新創業的熱土,已經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品牌,成為北京的名片、中國的驕傲。
國內外的人們談起中關村,總對它有各種各樣的描述,有唱盛的,也有唱衰的。專家學者、政府文件也為中關村的20年做了大量的總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林林總總,讀起來麵麵俱到,但又難得要領。以我的觀點,中關村發展到今天,中關村人的追求與貢獻,不外乎以下三點。
第一,中關村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從80年代初期陳春先率先在中關村創業,隨後相繼發展起來的聯想、四通和方正集團,再後來又陸續產生了漢王、用友和時代集團,以他們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迅速在中關村產生和發展,隨即招來了很多跨國公司紛紛安營紮寨。進入90年代末期,則有大批海歸回國創業。中關村這塊熱土已經成為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海歸企業的首選。很多初創小企業在中關村創業成功的神話,使中關村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新創業的孵化器,並用大量事實證明中關村具有極高的孵化成功率。
第二,中關村一直在致力於培養中國的比爾?蓋茨。美國出了個比爾?蓋茨,中關村也在致力於培養自己的比爾?蓋茨。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看到某些比爾?蓋茨的影子。我們當年的吃不飽飯的柳傳誌、王選們,不是把小門房裏的公司辦到了紐約第五大道了嗎?不是讓一文不名的小公司成為奧運的主要讚助商嗎?我們從矽穀回來的李彥宏、徐勇兩個年輕人,不是在幾年之內也能打造一個中國的古歌,並且在納斯達克創造了一鳴驚人的業績嗎?我們從中關村走出國門的留學生,不是也有隻讀了一個學期就放棄了3.5萬美元的獎學金回國創業,如今也拿到幾千萬美元風險投資並把公司發展到海外的嗎?我們的愛國者、水晶石、新東方、中星微的年輕領袖們,不是在國內外的市場上把他們的競爭對手逼得節節敗退,使那些國際名流們望而生畏不再傲慢嗎?這些人還不是比爾?蓋茨,但是他們的身上都有比爾?蓋茨的影子。說不定有朝一日在中關村就有某個年輕人異軍突起、一飛衝天,在中國創造出比爾?蓋茨的中關村神話。
第三,中關村帶領中國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應該說,中國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不過是過去20年的事。這20年來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電腦,有了自己的聯想漢卡,有了自己的激光照排技術,有了自己的電子漢字打字機,有了自己的各有千秋的漢字輸入法。後來我們又有了自己的互聯網、門戶網站,自己的無線通信技術,自己的集成電路芯片、大型軟件和數碼電器產品。這些信息時代所必需的要素和技術產品,哪樣不是在中關村發源的?沒有中關村的創造和貢獻,中國的信息時代不會有這樣迅速地發展和普及。毫無疑問地說,中關村對中國信息時代的貢獻是曆史性的,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