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認中關村的早期是由先輩們自發地創造出來的,中關村的現在則有大量的政府行為。政府在整合資源提供服務,政府也在為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搭建平台,以使海外學子賓至如歸。
第一,中關村在矽穀、華盛頓、多倫多、東京和倫敦建立了五個海外聯絡處,派駐了工作人員。這些中關村大使的工作就是“宣傳、聯絡、服務”六個字。他們與海外學子廣泛接觸,與海外留學生團體、大學和公司廣泛聯絡,並為那些回國考察創業谘詢的人士提供服務。今天在中關村的很多成功者都曾經經過這些管道回到中關村。
第二,中關村相繼建設了26家留學人員創業園。這些創業園成為海歸之家,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務。創業園秉承“營造局部優勢環境,集中解決共性問題”的工作方針,為初創的海歸企業提供法律谘詢、財務代管、人員培訓、項目推介、工商注冊等各種幫助,使得海外留學人員既能找到合作夥伴,也能順利進入市場。
第三,中關村為海歸企業開放了大學和科學院的資源。留學人員回到母校既可以擔任客座教授,又可以請他們的導師作技術顧問。既可以使用大學的圖書館、實驗室,也可以招募他們的學弟學妹加盟公司。帶著國際先進技術和創業夢想回到母校,正是大展宏圖的好環境、好平台。
第四,中關村為海歸創業者提供了一係列的項目融資和項目推介平台。每年兩次的“群英會”,每月一次的“三三會”,都使海歸企業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很多在“群英會”和“三三會”上推出的項目都得到了風險投資合作夥伴的青睞,一拍即合、一次成交的佳話比比皆是。
第五,政府的財政資金也盡可能地為創業者解決初期創業的困難。留學生企業可以在創業園中獲得一年的免費辦公室,也能得到中關村管委會和其他政府部門的創業資助資金。政府的紅包雖小,也是一片心意,對於初創企業既是經濟的支持更是信心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