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崢看來,從小時候的熱衷於小的發明創造,到中學時喜歡在想問題時別出心裁,再到上大學時迷戀新生事物,創業的夢想於他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祖崢出生於中關村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中關村崇尚知識氛圍的感染和創業英雄精神的感召。1991年,15歲的祖崢跟隨父母從中關村移民美國,在那裏度過了高中時代,隨後,他選擇了熱門的計算機係統工程專業就讀於波士頓大學,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祖崢先後進入佳能、Verizon和雀巢等國際知名企業工作,從軟件工程師到大型項目管理,帶團隊,負責新產品的上市、推廣、銷售和服務……這是一條標準的“中國人在美國”的道路,無數個技術精英都在成功地實踐著這樣一條路,前途無量。祖崢原本也在這條路上前進著,然而,他始終無法擺脫創業的衝動,因為對於祖崢來說,“創業是一種基因”,是與生俱來的。
最初,祖崢加入了矽穀一家創業企業,雖然自己不當老板,但這樣也算是一個創業的經曆。然而,這次創業費盡周折,項目最終還是沒有做成。後來,祖崢有一次很好的創業機會,那是在他攻讀MBA的時候,祖崢去參加E3電子娛樂產業峰會,在關於網絡遊戲的分論壇上,SUN公司的幾位高層預言說,網絡遊戲最大的價值不是遊戲本身,而在於其社交功能,而且隨著網絡的發展,SNS網絡將會逐漸分離出來,獨立發展,會有非常好的前景。祖崢一向十分敬佩SUN的管理者,對於這一預言,他非常認同。隨後,他和幾個MBA的同學提出了創業的想法,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大家共同為這一創業設想出謀劃策。但是一些同學後來還是放棄了創業的打算,畢業後到大公司求得一個穩定的職位,這個創業的設想也就此夭折。現在看來,FACEBOOK的成功證明了當時那個預言的準確,祖崢也為自己的創業設想沒能付諸實踐感到十分遺憾。
兩次並不完整的創業經曆讓祖崢意識到,創業的想法,必須付諸實踐,創業的路,必須自己來走。此時,一個在祖崢心中沉積已久的創業設想浮上心頭。
彼時,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正在瘋狂地模仿和照搬FaceBook和YouTuBe,用當時流行一個說法,就是C to C,即Copy to China,也就是說,將美國新興的技術成果和商業模式搬到中國。但是,祖崢沒有選擇這種模式,他覺得這不是創新,單純的模仿沒有競爭力,而且如果一種優秀的模式能夠被模仿,必然帶來激烈的競爭。因此,祖崢選擇的是B to C,選擇了電子商務。
因為一直工作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最前沿,祖崢覺得電子商務特別有吸引力,在商業上有著巨大的潛力。他的判斷是,電子商務這個行業不會大起大落,會發展得非常平穩。祖崢選擇的方向是,購物搜索,搜索的技術門檻相對比較高,而且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購物搜索的潛在發展空間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