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這本書稿的最後一行字時,2008年的寒假已經差不多過完了。又是一個並不輕鬆的假期。此時此景,作者的心情是既欣慰又沉重。
讓我感到欣慰的,首先是總算完成了一項有趣但並不好幹的工作。2008年在中國人心目中,應該是很特殊的一年。能夠在這一年,做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應該是可以留下點記憶的。
其次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根據深入的考察研究,發現中國的大眾傳播時代已經真正來臨,借著第五次傳播革命的東風,媒體的產業化也已經頗具規模。傳播的大眾化與媒體的產業化相互促進,已經開始在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盡管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中國媒體的發展勢頭不錯,發展前景向好,有可能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柱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提升這個古老大國的現代文明程度上充當前驅。
當然最讓我欣慰的是,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寫作,我知道了,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創意與策劃對於媒體生存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很多年輕人在學習和參與媒體的創意與策劃,使這個行當得以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充滿了朝氣和希望。
在全球化、數字化及市場化浪潮的衝擊下,中國的傳媒業要發展,必須通過改革建立起好的微觀基礎、好的市場環境和好的宏觀管理。中國傳媒業一定要以創新的精神,通過觀念、體製、機製、技術手段、形式和內容等方麵的不斷自主創新,形成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能力。這種核心競爭力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媒體的質量。而要提高媒體的質量,就必須從媒體的權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廣度和親切程度入手。媒體怎麼才可能具備權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廣度和親切程度?首先就得依靠媒體的創意與策劃。隻有更加注重媒體創意與策劃,以此為龍頭盡快提升媒體的自我變革能力和適應性,媒體才可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編撰這本書的一個主要立意。希望這個立意,能夠讓本書所有的讀者體認到,並且大家一起來努力,讓中國媒體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把書稿交到出版社的時候,我也感到了惶恐與沉重。
首先是擔心自己的水準和努力都不夠,辜負了太多一直關心支持幫助過我的友人們。其次是知道這本書一定有不少疏漏之處,誠惶誠恐地期待著一切建設性的批評與指正。
關於本書,要鳴謝的人很多。特別是北京印刷學院和出版學院的領導和同事:喬東亮教授、王關義教授、張誌林教授、魏超教授、李頻教授、李治堂博士、範繼忠博士、劉益副教授等等。對他們的關照與砥礪,筆者將永誌不忘。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學界和業界不少同仁的研究成果,獲益良多。在此不及一一列舉,但仍然要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由筆者編撰和修改,雷芳參與了部分初稿的撰寫工作,劉金菊幫助收集提供了許多案例,這兩位研究生的工作,特別是雷芳的貢獻,為本書增色不少,對她們的辛勞是要特別鳴謝的。
陳勤
2009年2月於北京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