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清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公元1808年。湘鄉縣南一百三十裏外一個名叫白楊坪的偏僻山村新遷來一戶人家。新遷來的人戶姓曾,共有十幾口人,屬中等人家,長者人稱竟希公,時年已逾周甲,白須飄逸,儼然仙者。

曾氏祖籍衡陽,世代業農,幾百年間饑飽不均,難以擺脫貧困的生活。到了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時,經過夫妻倆一生的勤儉操勞,家業日漸發達。不僅在湘鄉大界蓋起了幾處宅院,還在衡陽青定塘灣買了40畝薄田。在農業社會裏,置房購產自然是經濟實力的主要體現。曾元吉年老時,將自己辛勤了一輩子所積累的家業,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給了子孫。為不拖累後代,曾元吉僅留下衡陽的40畝地作為養老送終之用。

乾隆二十九年(1764),已屆古稀之年的曾元吉病故。他的子孫們靠著分得的家產,開始過上了衣食無大憂的生活。僅靠出租土地的租金就能維持生計。嘉慶二年,為紀念惠及後人的曾元吉,曾氏族長召集族人,決定將一年的租金收益拿出來,在圳上購置祭田10畝,每年清時時節,後人前往祭祀。曾元吉在衡陽留下的40畝田,不久也定為祀田。

曾元吉有六個兒子。次子曾輔臣,號輔庭,娶蔣氏為妻。比起上一輩人,生活或者說生存的壓力減輕了許多。曾輔臣分得一份家產,但不改勤儉勞作之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僅55歲的曾輔臣留下獨子曾竟希撒手而去。 並不富裕的生活養成了曾竟希儉樸的作風。他少時在陳氏宗祠讀書。正月上學時,父親給他一百文銀作零用。五月歸來,把九十九文交給父親時,受到父親的讚揚。

曾竟希有著農民的忠厚傳統,為人頗為厚道。三四十歲時,家鄉來了一位四川遊客,倆人情投意合,很快結拜為兄弟,川客也就寄居在曾家,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一住十餘年。久寄他鄉思歸離。一天,川客對曾竟希說要回四川去,曾竟希苦苦相留。川客說:“賢弟不要難過,我離家多年,回去看看,還要來的。”曾竟希難舍難分地說:“自古道‘少莫入廣,老莫入川’,四川路遙山峻,你如今已年屆半百,回到老家,怎麼還能再來?”川客卻信誓旦旦,說:“我一定來與賢弟共享高嵋山之樂。”說罷,兄弟二人跑上高嵋山觀望,選定山麓的大西衝一處地方,打下木樁,作為兩人將來的葬地。川客對曾竟希發誓:“不管誰先去世,左邊(此地習俗左大右小)葬你竟希君,我揀右邊。”曾竟希說:“你兄長,該葬左邊。”兩人再三推讓,珍重而別。但川客一去不返,音訊杳然。(《曾國藩家世》,第46頁)

遷入白楊坪的第四年冬,竟希老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條巨蟒從天而降,先在宅堂左右盤旋良久,隨即又進入內庭環繞一番。老人驚悸之餘,正琢磨此夢的吉凶,忽聽家人報喜,說孫媳婦生了個男孩。竟希老人忙把兒孫召來,告訴剛才所夢,並說:此乃祥兆,他日這個孩子必定光大我曾氏的門庭,你們要好生看護!

家人來到院落,果見一株蒼藤,形狀妖矯屈蟠,與竟希老人夢中所見十分相像。從此,曾氏族人與遠近鄉人都把這株蒼藤與這個孩子的命運聯係在一起:枝繁葉茂時,他就登科、升官,在戰場上會連連取勝;蒼藤如果枯槁凋零,他就會連交厄運,不是罷官革職,就是丁憂在家,打仗時也會險象叢生。這則遠近悉知,父老相傳的久遠故事的主人,就是乳名稱為寬一的男孩。他就是本書的傳主——曾國藩。曾國藩的出世,寄托著曾家多少代人的希望。尤其讓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喜不自禁。

曾玉屏生有三子,長子即曾國藩之父曾麟書,次子早卒,三子驥雲未曾生育。因此,自從長媳有了身孕後,曾玉屏就希望曾家後繼有人,是個男身。為此,一向不信占卜的他,破例請算命先生卜筮男女。占卜的結果偏偏是個女孩。曾玉屏急得求神許願,祈求生個男嬰。長媳臨產那晚,夫人去接生,他在自己屋裏守候不睡,還幾次跑進祖堂添油剔燈,焚香禱告,乞求祖宗保佑快降男喜。夫人接完生回屋,他急不可奈地問是男是女。平時在丈夫麵前大氣不敢喘的夫人,此番竟要成心逗一下丈夫,故意裝出失望的樣子告是“千金”。曾玉屏一聽頓時懊喪之極,呆愣愣地儼然木雕泥塑。正好此時兒子曾麟書興衝衝進來報是男嬰,曾玉屏一聽頓覺喜從天降,立即大筵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