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在曾氏家族血脈相傳中,曾玉屏是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對曾國藩的影響也最大。無論是早年求學交友,還是以後幾十年仕宦生涯,在曾國藩身上,似乎都可以印證“隔代遺傳”的“基因密碼”。

曾玉屏,號星岡,少時秉受家訓,勤奮好學,但長大後由於家庭稍微寬裕,便沾染上不少壞習氣。他有書不讀,沉湎於嬉戲遊玩,經常騎著馬到湘潭街上,與那些紈絝子弟混在一起,常常是太陽升起一丈多高,他還沒有起床。因此家族長輩都譏笑他輕浮淺薄,恐怕今後會把家財敗掉。曾玉屏聽到這些指責與預言,深感不安。

湘潭是湘中著名的都會,南宋以來一直作為縣城所在地。它地處湘江中遊,舟楫所至,四季通航。早在明代,詩人周聖權在《題萬樓》中歌詠湘潭:

岸花明媚接芳洲,三月江風送客愁。

台閣初成延勝跡,山川有待識名流。

野煙窈窕村中樹,帆影參差檻外舟。

清絕瀟湘春唱和,競將韻事一齊收。

清人張九鎰在《昭山》中亦寫道:

西風一片寫清秋,兩漿飛隨貼水鷗。

搖到湘頭望湘尾,昭山斷處白雲浮。

湘潭的秀美山川可以從詩中想見。從湘鄉到湘潭不足百裏路程,如果躍馬揚鞭,就更為方便了。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裏,一個人的名聲比他所具有的各種“本事”都重要得多。年長人的譏笑刺中了曾玉屏的心,他真的不希望曾氏家族多少代人的努力毀於自己的手中。於是反躬自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馬賣掉,徒步回到家中。從此以後,每天東方未曉時就起床來到農田,一生如此,再沒有懶惰過。這就是曾門家訓中的“早”字訣。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自責”後的曾玉屏簡直像變了個人。湘鄉地處丘陵地帶,全縣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這塊土地上,除了靠天吃飯外,還必須用勤勞的雙手。曾玉屏像“愚公”一樣,開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嚐試。其艱難的過程真可以感動上蒼。曾國藩後來回憶說:35歲那年,他在高嵋山下蓋了一間簡陋的小茅屋。那兒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塊的麵積小得簡直和瓦片一樣。他開鑿石山,開墾荒地,將十幾塊小田塊連接成一片大田地。這樣一來,種田人才好耕作。他夜晚親自放水,聽蟲鳴鳥叫以知節氣,觀察禾苗上露水的情況,以此為樂。曾玉屏還種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親自去除草,傍晚又叫傭工去施肥,走進屋內喂豬,出得屋來又養魚,這樣那樣的事,從來沒有停過。

從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對自己的勞動果實十分自得。他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凡是自己親手耕種收獲的糧食、蔬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嫩肥美;凡是自己曆盡辛苦得到的,享用起來也特別的心安理得。

勤勞磨煉了曾玉屏,曾玉屏也在勤勞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當曾玉屏把鱗甲一樣的小山丘改造成阡陌相連的田地時,鄉裏人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了,始則懷疑,繼之讚服,後來都豎起了大拇指,而村中鄉鄰有什麼難為之事,也都找他來排憂解難。

在早年不發達的農村,重男輕女十分普遍。看一個家族興旺與否,主要看人丁是否興旺。而這個“人丁”就是指男丁。如果一戶人家膝下無男,往往被人看不起。因此,長孫曾國藩的出生,預示曾家後繼有人,也預示著這個家族有不可限量的前途。曾玉屏更感到責任的重大。他回想起自己的先人自從元朝、明朝時就住在湖南衡陽之廟山,幾百年間都沒有立宗祠,於是便與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商量、籌措,建立了祠堂,並定於每年十月舉行祭祀。又與家族中人商量,另外立一祀典,每年三月舉行祭祀光大曾門的曾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