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家族、宗族關係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1)(2 / 3)

有些地方大姓勢力之大,甚至連地方官吏也畏懼幾分,故地方官吏對其猖獗行為聽之任之,不敢幹涉。如:京兆人郭賜稱:“許仲家十餘人共殺賜兄賞,公歸舍”,而吏不敢捕;潁川“郡大姓原、褚宗族橫恣,賓客犯為盜賊,前二千石莫能擒製”;“東海大豪郯許仲孫為奸猾,亂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輒以力勢變詐自解,終莫能製”;涿郡大姓有東高氏和西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與牾,鹹曰:‘寧負二千石,無負豪大家。’賓客放為盜賊,發,輒入高氏,吏不敢追。浸浸日多,道路張弓拔刀,然後敢行,其亂如此”;初平中,“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脩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

盡管有些地方官吏極力拉攏地方豪族,並予以任命,但一些大姓並不合作,仍然為非作歹,禍害鄉裏。如:陳郡董宣任北海相時,以大姓公孫丹為五官掾,而“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為當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殺道行人,置屍舍內,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殺之。丹宗族親黨三十餘人,操兵詣府,稱冤叫號”。地方大姓猖狂到根本不把地方官吏放在眼裏。

在戰亂時期,宗族勢力強大者還擁有自己的武裝,發展成為地方的割據勢力。如:西漢末年,“更始新立,三輔連被兵寇,百姓震駭,強宗右姓各擁眾保營,莫肯先附”;“王莽末,天下大亂,延常嬰甲胄,擁衛親族,扞禦鈔盜,賴其全者甚眾”。這些強宗大族為了維護自身生命財產的安全,組織起來鎮壓農民起義。如漢末譙國人許褚,“聚少年及宗族千餘家,共堅壁以禦寇”,抵抗黃巾軍的進攻;“時趙、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趙綱遂於縣界起塢壁,繕甲兵,為在所害”,對抗劉秀的進攻;南陽大姓樊宏,“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對抗赤眉軍的進攻。有些政權實際就是依靠豪強的勢力建立起來的。如東漢政權,主要是在南陽、潁川和河北這三支豪強勢力的支持下建立的。再如魏、蜀、吳,本身就是地方豪強發展壯大而成為割據一方的政權。

兩漢時期的地方豪強大族到魏晉時期,有些發展成為士族,更多的大族則仍為寒門庶族。這些寒門庶族和一些低門士族仍然保持著對地方社會的控製權。

如北魏孝文帝時,薛胤初為河北太守,這裏“郡帶山河,俗多盜賊”,當時“有韓、馬兩姓各二千餘家,恃強憑險,最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鄉閭”。對於地方大姓危害鄉裏的暴行,地方政府也無能為力。如北魏孝莊帝永安中,“部人楊羊皮,太保椿之從弟,恃椿,侵擾百姓。守宰多被其陵侮,皆畏而不敢言”。有些地方官吏則與當地的大族狼狽為奸,左右鄉裏。如烏程大族黃睦之,“子弟專橫,前太守皆折節事之”,新太守未到郡,即已派船相接。有的地方大族竟然敢與地方官吏相對抗,甚者公然殺死地方官。如北魏文成帝時,“廣平人李波宗族強盛,殘掠不已,前刺史薛道癤親往討之,大為波敗,遂為逋逃之藪,公私成患”。當時百姓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南朝劉宋元嘉二十四年(源源苑年),“豫章民胡誕世率其宗族破郡縣,殺太守及縣令”;齊明帝時,範雲出任始興內史時,“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輒共殺害,不則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