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隨著外戚家族勢力不斷壯大,有的甚至為之改朝換代。如西漢末王莽新政即是。王莽是漢孝元皇後的侄子,“元後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而王莽父曼早死,未封侯。永始元年(前員遠年),王莽始封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其爵位益尊,節操愈謙。
成帝時,王莽“繼四父而輔政”。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後“詔尚書,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孝平帝即位,太後臨朝稱製,委政於莽。始建國元年(公元怨年),王莽去漢號而立新朝。漢室終為外戚王莽所取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表現為一批高等士族居於要職。因為當時選官重門第,所以高等士族之子容易入仕、容易升遷。高等士族往往世代都有人當高官,從而形成高等士族子弟布列朝廷的局麵。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河東聞喜裴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北地傅氏等等之於西晉;琅邪王氏、陳郡謝氏等等之於東晉;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渤海高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河東聞喜裴氏等等之於北魏,都是如此。
各地世家大族對中央政權的影響力也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山東士族”中的崔、盧、李、鄭、王等,其家族、宗族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影響力大,而且持久。而一般“士族”的家族、宗族勢力的影響範圍基本上限於本地區。江南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在江南雖是著姓,但就全國而言,卻仍舊屬地方士族,對地方政權的影響力很大,而對建立於中原的中央政權,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孫吳政權建立於江東,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當地顧、陸、朱、張等大姓的家族、宗族勢力。而顧雍、陸康、陸瑁、陸遜、張裕、張?、朱治等家族、宗族成員,也多身居要職(特別是掌握兵權)。
孫吳滅亡後,顧、陸、朱、張等大姓在西晉中央政權就沒有什麼勢力。曾繼父祖執掌過兵權的陸機,“年二十而吳滅,退居舊裏,閉門勤學,積有十年”,後來在太康末與弟陸雲一起入洛求仕,不幸又卷入八王之亂。陸機在洛陽時,司馬穎以陸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為平原內史。“太安初,穎與河間王顒起兵討長沙王乂,假機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將王粹、冠軍牽秀等諸軍二十餘萬人。”陸機以“羈旅入宦”,不敢受都督之任。司馬穎堅持讓他當都督,但終究不放心。後來諸部果然不聽陸機調度,且“共證”陸機有異誌,有的還當麵責問陸機“:貉奴能作督不!”陸機及其弟陸雲並陸機之子終於為司馬穎等所殺。此後,西晉中央政權更罕見吳郡士人。東晉雖建在江東,但大權仍在南渡的王、謝大家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