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兩年前的六月底,我在《獨立評論》(第七號)上發表了一篇《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在那篇文字裏我曾說,我要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贈送三個防身的藥方給那些大學畢業生:
第一個方子是:“總得時時尋一個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一個青年人離開了做學問的環境,若沒有一個兩個值得解答的疑難問題在腦子裏打旋,就很難保持學生時代的追求知識的熱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個真有趣的問題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誘你去解決他,天天對你挑釁笑你無可奈何它,——這時候,你就會同戀愛一個女子發了瘋一樣,沒有書,你自會變賣家私去買書;沒有儀器,你自會典押衣服去置辦儀器;沒有師友,你自會不遠千裏去尋師訪友。”沒有問題可研究的人,關在圖書館裏也不會用書,鎖在試驗室裏也不會研究。
第二個方子是:“總得多發展一點業餘的興趣。”畢業生尋得的職業未必適合他所學的;或者是他所學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救濟是多發展他的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和活動。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樣用他的閑暇時間。他在業餘時間做的事業往往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英國哲人彌兒(J.S.Mill)的職業是東印度公司的秘書,但他的業餘工作使他在哲學上、經濟學上、政治思想上都有很重要的貢獻。乾隆年間杭州魏之琇在一個當鋪裏做了二十年的夥計,“晝營所職,至夜篝燈讀書”,後來成為一個有名的詩人與畫家(有《柳洲遺稿》、《嶺雲集》)。
第三個方子是:“總得有一點信心。”我們應該信仰:今日國家民族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會白費。
這是我對兩年前的大學畢業生說的話。今年又到各大學辦畢業的時候了。前兩天我在北平參加了兩個大學的畢業典禮,我心裏要說的話,想來想去,還隻是這三句話:要尋問題,要培養業餘興趣,要有信心。
但是,我記得兩年前,我發表了那篇文字之後,就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寫信來說:“胡先生,你錯了。我們畢業之後,就失業了!吃飯的問題不能解決,哪能談到研究的問題?職業找不到,哪能談到業餘?求了十幾年的學,到頭來不能糊自己一張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個藥方都沒有用處!”
對於這樣失望的畢業生,我要貢獻第四個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專責備別人,更不必責備社會。”你應該想想:為什麼同樣一張文憑,別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無效呢?還是僅僅因為別人有門路有援助而你沒有呢?還是因為別人學到了本事而你沒學到呢?為什麼同叫做“大學”,他校的文憑有價值,而你的母校的文憑不值錢呢?還是僅僅因為社會隻問虛名而不問實際呢?還是因為你的學校本來不夠格?還是因為你的母校的名譽被你和你的同學鬧得毀壞了,所以社會厭惡輕視你的學堂呢?——我們平心觀察,不能不說今日中國的社會事業已有逐漸上軌道的趨勢,公私機關的用人已漸漸變嚴格了。凡功課太鬆,管理太寬,教員不高明,學風不良的學校,每年盡管送出整百的畢業生,他們在社會上休想得著很好的位置。偶然有了位置,他們也不會長久保持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