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看那些認真辦理而確能給學生一種良好訓練的大學,——尤其是新興的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他們的畢業生很少尋不著好位置的。我知道一兩個月之前,幾家大銀行早就有人來北方物色經濟學係的畢業人才了。前天我在清華大學,聽說清華今年工科畢業的四十多人早已全被各種工業預聘去了。現在國內有許多機關的主辦人真肯留心選用各大學的人才。兩三年前,社會調查所的陶孟和先生對我說:“近年北大的經濟係畢業學生不如清華畢業的,所以這兩年我們沒有用一個北大經濟生。”
剛巧那時我在火車上借得兩本雜誌,讀了一篇研究,引起了我的注意;後來我偶然發現那篇文字的作者是一個北大未畢業的經濟係學生,我叫他把他做的幾篇研究送給陶孟和先生看看。陶先生看了大高興,叫他去談,後來那個學生畢業後就在社會調查所工作到如今,總算替他的母校在陶孟和先生的心目中恢複了一點已失的信用。這一件事應該使我們明白社會上已漸漸有了嚴格的用人標準了:在一個北大老教員主持的學術機關裏,若沒有一點可靠的成績,北大的老招牌也不能幫誰尋著工作。
在蔡元培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裏,去年我看見傅斯年先生在暑假前幾個月就聘定了一個北大國文係將畢業的高才生,今年我又看見他在暑假前幾個月就要和清華大學搶一個清華史學係將畢業的高才生。這些事都應該使我們明白今日的中國社會已不是一張大學文憑就能騙得飯吃的了。拿了文憑而找不著工作的人們,應該要自己反省:社會需要的是人才,是本事,是學問,而我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有沒有本領?從前在學校挑容易的功課,擁護敷衍的教員,打倒嚴格的教員,曠課,鬧考,帶夾帶,種種躲懶取巧的手段到此全失了作用。
躲懶取巧混來的文憑,在這新興的嚴格用人的標準之下,原來隻是一張廢紙!即使這張文憑能夠暫時混得一隻飯碗,分得幾個鍾點,終究是靠不住保不牢的,終究要被後起的優秀人才擠掉的。打不破的“鐵飯碗”不是父兄的勢力,不是闊校長的薦書,也不是同學黨派的援引,隻是真實的學問與訓練。——能夠如此想,才是反省。能夠如此反省,方才有救援自己的希望。
“畢業了就失業”的人們怎樣才可以救援自己呢?沒有別的法子,隻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學一點可靠的本事。二十多歲的青年,若能自己勉力,沒有不能長進的。這個社會是最缺乏人才又最需要人才的;一點點的努力往往就有十倍百倍的獎勵,一分的成績往往可以得著十分百分的虛聲。社會上的獎掖隻有遠超過我們所應得的,決沒有真正的努力而不能得著社會的承認的。沒有工作機會的人,隻有格外努力訓練自己可以希望得著工作;有工作機會而嫌待遇太薄地位太低的人,也隻有格外努力工作可以靠成績來抬高他的地位。隻有責己是生路,因為隻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
(作者係現代著名學者、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