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村子的居民都姓張,附近廟裏也供奉著張氏家族的靈位,村民均自稱是數千年前某名門之後。但研究人員從史書中了解到,正宗的張姓應分布在河北地區。為檢驗太原這支張姓是否同出一族,他們從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樣,對Y染色體上的某一基因位點作了測試,發現該位點上的基因密碼分布並不一致,證明這些同姓人群並非一個祖先的後代,有些人的祖先應是中途改姓加入。另一個例子,在河南開封至今仍有不少猶太人的後裔,因長期與漢族通婚,這些猶太人後代的外形與漢族人看不出差別,但他們的Y染色體仍有同猶太人相同的特征。
袁義達強調,“姓氏基因”課題現有成果告訴我們,中國的姓氏分布是一個重要的國情,值得深入研究。“姓氏基因”研究前景相當廣闊,為人類群體研究打開了一條新通道,對文明起源等諸多領域的研究都可能產生幫助。
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遺傳學與社會發展新一代的基因學
遺傳學發展的曆程可分成兩個時期。1950年代以前,以雜交為主要實驗方法,通過觀察比較生物體親代和雜交後代的性狀變化,進行數量分析,從而認識與生物性狀相關的基因及其突變與傳遞的規律。這是遺傳學的雜交分析時代,即從生物體的性狀改變來認識基因,是謂正向遺傳學。1950 年代以後,遺傳學急劇地演變為運用物理學和化學的原理和實驗技術,直接解剖基因的物質結構,並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學科。這是遺傳物質分子分析時期,即從基因的結構出發,認識基因的功能,是謂反求遺傳學。
五界生物的主要特征
基因始終是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基因融入了生命科學的各個學科,各個學科的發展又推進了對基因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生命科學的各個學科幾乎都與遺傳學形成了交叉學科,如細胞遺傳學、生化遺傳學、神經遺傳學、發育遺傳學、進化遺傳學乃至生態遺傳學等。遺傳學研究逐漸被其他學科所“蠶食”,遺傳學的固有“邊界”正模糊地趨於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著遺傳學在消亡;恰恰相反,這正標誌著遺傳學麵臨著又一次迅猛發展的大好形勢,那就是基因組學的出現,把遺傳學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在此基礎上,遺傳學將以新的麵貌——基因學出現。
基因學是在DNA分子的結構和功能基礎上闡明生物遺傳現象的一門學科。它既承襲了遺傳學的成就,又包括了基因組學的研究內容。
基因組學是羅德裏克1986年提出的一個新名詞,當年即被用作麥庫西克和拉德爾主編的一本新雜誌的名字。基因組學依據其研究的側重點,可分為結構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從詞義上看,基因組是包含了整套染色體上的基因及非基因的DNA序列,基因組學所研究的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應該涵蓋了對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因此,基因組學似乎涵蓋了基因學。其實不然,而恰恰是正好相反。因為基因組學是在大規模和高通量的水平上克隆分離基因和分析其結構,並在基因間相互作用的網絡中來認識基因的生物學效應,這並不有悖於基因學的研究內容。大批克隆和分析基因隻是在時間尺度上縮短了單個基因操作所花的時間;相互作用形成的複雜性,最終還是要在了解構成網絡的每一單個組成成分的功能後才能得到解析。所以,最終還是落實在對每個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