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0年以來,全世界已經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得了從93號到109號的17種超鈾元素、160多種同位素。其中,第99號元素鎄和第100號元素镄,都是1952年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熱核實驗(氫彈爆炸)中獲得的。在人工合成超重元素方麵,美國、前蘇聯和歐洲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最多。1964年,前蘇聯報道合成了104號元素;1969年,美國也報道合成了 104 號元素;1967 年,前蘇聯報道合成了 105 號元素;1970 年,美國也報道合成了 105號元素。前蘇聯和美國分別為這兩個元素命名,引起激烈爭論。後來,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無機化學命名委員會)規定從103號以後的元素命名,以拉丁文和希臘文數詞連接起來,加詞尾表示,元素符號采用各數詞第一個字母連接起來表示。從此,元素命名就不再爭論了。
人工合成的超鈾元素對核能的發展和利用有重要意義。鈈-239 是反應堆和核電站的重要燃料;鈈-238用於製造心髒起搏器;鈈-238、鋦-242、鋦-244用於製造氣象衛星和航天技術上的熱電源;鐦-252 用做體積小、產額高的自發裂變中子源。此外,人工合成超鈾元素對探索物質結構、元素起源、尋找更重的超鈾元素,擴展元素周期表等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鈈-238 用於製造心髒起搏器 1965 年,物理學家從理論上預言,可能存在質量數比現有重原子核大得多的超重核,而且還相當穩定。
迄今已經發現人工合成的元素有109種,同位素或核素的數目達到2000種以上。如果以核內中子數為橫坐標、質子數為縱坐標,把所有穩定的和放射性核素都標示在坐標圖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自然界中已知的穩定核素都聚集在中子數接近質子數的一定範圍內,平麵圖上稱為穩定線或穩定帶;在立體圖中,如果把不穩定核素分布的區域稱為海洋的話,則可把穩定核素分布的區域稱為穩定半島。
這個穩定半島是高低不平的,它表示核的穩定程度不同。1948年,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梅耶夫人和德國科學家詹森分別獨立地發現,當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為 2、8、20、28、50、82和126等數時,原子核就穩定,這就是著名的幻數理論。梅耶夫人和詹森進一步研究原子核的殼層理論,並於1963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為幻數時,核就處於穩定的山峰地帶,該同位素的豐度也較大。例如氦-4 的質子數和中子數都是 2,氧-16質子數和中子數各為8,鉛-208的質子數82而中子數為126,它們都是雙幻數核,特別穩定,錫-120的質子數為50而中子數為70,是半幻數核,處於穩定半島的邊緣,質子數和中子數都不是幻數的核,最不穩定,其數值與幻數相差越大越不穩定,而處於遠離穩定半島的海洋中。這些不穩定的原子核可以通過β衰變、α衰變等過程,使其中子、質子數趨近或完全變成幻數,成為穩定核,進入穩定半島。
60年代物理學家預言超重核穩定島正是基於幻數理論做出的。他們指出,下一個雙幻數為質子數114、中子數184,這個雙幻數核的原子序為114、質量數為298,將特別穩定。1983年聯邦德國科學家普特利茲指出,從理論上計算,應當有8000種核素,現在僅觀察到四分之一,要設法找到另外6000種核素。1986年,理論計算值又推測質子數在108~111、中子數近似164的核相當穩定,這些質子和中子的組合可以形成近百個超重穩定核,在立體坐標圖中形成一個離開穩定半島前端的超重核穩定島。
雖然尋找超重穩定元素的實驗未獲成功,但化學家們一直相信,在已知雙幻數核鉛-208以後,存在下一個雙幻數穩定核是完全可能的。即使超重島上元素的壽命達不到預言的那麼長,也會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一些科學家認為,重離子合成反應是合成超重元素的一個重要途徑,人工合成超重元素是通往超重島的探索之舟。
核物理學又稱原子核物理學,是20世紀新建立的一個物理學分支。它研究原子核的結構和變化規律;射線束的產生、探測和分析技術;以及同核能、核技術應用有關的物理問題。它是一門既有深刻理論意義,又有重大實踐意義的學科。
質子的誇克組成一、核物理學的發展曆史
1初期。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這是人們第一次觀察到的核變化。現在通常就把這一重大發現看成是核物理學的開端。此後的40多年,人們主要從事放射性衰變規律和射線性質的研究,並且利用放射性射線對原子核做了初步的探討,這是核物理發展的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