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辦刊定位與辦刊思路的思考

辦刊定位是一個刊物的靈魂,辦刊思路是落實辦刊定位的關鍵所在,對於刊物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辦刊定位

30年來,學報的辦刊定位和辦刊方式幾經調整,逐漸走向明確、走向穩定。變的是領域、視野和範疇,不變的是緊緊圍繞“四個學”做文章,那就是“學校、學術、學者、學生”。

1.學校:學校是學報發展的強大後盾。在學報發展的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轉折都是在學校黨委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成就的。從學報的創刊到學報的更名,從學報的辦刊方向的確定到經費、辦公場所、辦公設施的配備,從編輯隊伍的建設到各項獎勵、榮譽的獲得,都離不開學校黨委、行政領導以及各院係和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沒有學校做強大後盾,就沒有學報今天的局麵。

2.學術:學術是學報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們有幸趕上中國新聞傳播和廣播電視發展的大好時期,30年間,從新聞無學到新聞學遍地開花,從傳播學被視為西方資產階級學術遭到冷遇到傳播學成為時代的顯學與寵兒,從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創建到發展,學報生逢其時,不僅見證著而且積極地參與了這些學科的建設。伴隨著這些新興學科的從弱到強,由小及大,一同成長、一同前行。沒有30年間中國新聞傳播學和廣播電視藝術學的發展與繁榮,就沒有學報今天的興旺。

3.學者:學者是學報發展的主要支撐。30年來,眾多同行學者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持,學報也和眾多學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老一代學者如童兵、李良榮、黃會林、仲呈祥、王偉國、鄭保衛、羅以澄、吳廷俊、劉建明、顏純鈞、趙玉明、曹璐、朱羽君、張頌、曾慶瑞、張鳳鑄、高鑫、任遠、葉鳳英(葉子)、周鴻鐸、周華斌、蒲震元、朱光烈、王武錄、柯惠新等;中青年學者如彭吉象、張頤武、程曼麗、俞虹、陸地、李希光、尹鴻、熊澄宇、郭鎮之、喻國明、陳力丹、塗光晉、周星、於丹、張同道、尹韻公、時統宇、路海波、賈磊磊、丁亞平、張國良、孟建、黃旦、陸曄、歐陽宏生、邵培仁、金冠軍、石長順、方延明、段京肅、丁柏銓、李幸、黃匡宇、朱劍飛、高福安、丁俊傑、胡正榮、袁軍、黃升民、高曉虹、陳衛星、劉燕南、雷躍捷、張晶、蔡翔、苗棣、徐舫州、閔惠泉等;海外學者如趙月枝、潘忠黨、陳韜文、祝建華等;來自政府、社會和業界的領導專家如張海濤、劉習良、張振華、楊偉光、黃勇、朱虹、葉皓、葉延濱、張長明、高峰、孫玉勝、梁曉濤、郭運德、沈衛星、汪文斌、夏駿、吳濤、王甫、李向陽、李曉楓、劉長樂、張子揚、張君昌、白岩鬆、劉文、任學安等,這些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為學報的發展不僅提供了他們的精彩文字,貢獻了他們的思想與學說,同時也為刊物的健康發展給予了無私的指教和指導,關心和關照。學者們對學報的信任是對學報發展壯大強有力的支撐,沒有學者們的支撐,就沒有學報今天的成就。

4.學生:學生是學報發展的不竭動力。30年來,一批又一批當年就讀於校園的學生伴隨著學報共同進步,如鍾大年、馬國力、袁正明、夏駿、劉春、何蘇六等,在學報上以他們的敏感和新銳發出雛鳳之聲,他們的學術與事業發展從這裏起步。沒有他們的參與,就沒有學報今天的活力。

令我們欣慰的是,30年來,曆任編輯部的同仁,恪盡服務職守、搭建溝通平台,克服了重重困難,默默無聞,兢兢業業,淡泊名利,甘做人梯,為學者與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為學校與學術的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辦刊思路

在30年的辦刊曆程中,我們的辦刊思路日漸清晰,概括起來說就是四個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規範與靈活相結合。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學術的眼光關注實踐,又從豐富鮮活的實踐中提升理論。以許多重要的理論學術觀點來闡釋傳媒實踐,又從豐富多彩的傳媒實踐中提煉出有中國特色的傳媒理論觀點。如我們大量的個案研究、專題研究、學術沙龍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2.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學報一方麵注重對社會文化潮流動向的宏觀把握,另一方麵也注重對傳媒學術發展中若幹微觀問題的探究。在我們的文章中,既有潮流、趨勢、縱覽等字眼,也有點點滴滴的心得、觀察、體驗和分析等文字。我們認為,單有宏觀的描述和單有微觀的剖析或許都不夠全麵,隻有將宏觀的觀察與微觀的解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方能釋放足夠的學術力量。在學報上發表的最具影響力的文字中,無不體現著這樣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