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新啟蒙與陸定一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1)(1 / 3)

■陳力丹

陸定一的文章《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發表60周年了,我初次讀到是在30年前(1973年),後來反複看過多遍,相當熟悉,當時認為這是解放前黨報理論中最有學術色彩的文章。那時陸定一被打成“黑幫分子”多年了,在“文革”後期的背景下,看到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批判的法西斯主義新聞學,不由地使人想到當時在台上的“四人幫”的新聞學觀點,二者太相像了!因而,那時對他心存一種好感。“文革”結束,陸定一獲得平反,他本人多次實事求是地評價了黨史上存在的若幹問題,再次贏得社會對他的敬重。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新聞學界曾集中談到陸定一這篇舊作,主要圍繞著他提出的新聞定義;該文的其他部分說了些什麼,基本被人們忽略。現在又過去了二十多年,回過頭來再讀這篇文章,感到有必要清理一下思緒。

一、新啟蒙運動將馬列主義哲學觀和階級分析方法提上日程

具體地分析這篇曆史文獻時,需要回顧一下文章發表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首要的,當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自由等等新鮮的理論打破了“孔孟之道”束縛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當時的新思潮包含馬列主義,但馬列主義尚不是主體,非馬列主義(後來被概括為“資產階級”)的西方啟蒙學說居主導地位。因此,“五四新文化運動”主要是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啟”傳統思想和專製主義之“蒙”。當日本侵略者深入中國腹地、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時,原有的體係龐雜的啟蒙思想難以成為動員群眾的有力武器,救亡推動了新的啟蒙。於是,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普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為特征的新啟蒙運動。這是以無產階級的新哲學、新思想“啟”舊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所加於人民之“蒙”。

國際資本主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發生全球性經濟危機,而社會主義的蘇聯則提前完成“五年計劃”。走俄國人的道路,成為世界不少地方的知識界倡導的新方向,當時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成為一種強勁的新思潮。中國在遭受日本侵略的情況下,自然很容易接受這種更新的思潮,因為它具有明顯的動員和激勵的特征。

最早提出“新啟蒙”概念的是陳伯達。他在《讀書生活》1936年第9期發表《哲學的國防動員——新哲學者的自己批判和關於新啟蒙運動的建議》,緊接著艾思奇在10月份的《生活》周刊發表響應文章《中國目前的文化運動》,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現在必須開展“以愛國主義為直接的主要內容的”文化運動。1937年,共產黨員張友漁和一些接近黨的文化人在北平發起“新啟蒙運動”,成立啟蒙學社。所謂新啟蒙運動,即用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來動員人民投身於反對日寇及其追隨者的鬥爭中。其主要內容,便是唯物論和階級鬥爭學說。那時國統區的新聞出版界對於推動新啟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從淪陷區和國統區投奔到共產黨員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自願接受這種啟蒙。

就在提出新啟蒙那一年,張友漁出版了他的《新聞之理論與現象》一書。這是他在北平成舍我的“世界”係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在成氏主辦的北平新聞專科學校講課稿的彙編,以階級鬥爭學說闡述對新聞的認識。對於“五四”以來傳播的新聞學知識來說,這是一種嶄新的、激動人心的觀點。特別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特殊的救亡環境中,階級分析的方法很容易被青年人接受。可以說,新聞學理論中注入馬列主義,是新啟蒙的重要內容之一。當時張友漁指出:“社會本身既是階級鬥爭的社會,因而成為社會的一現象的新聞,也不能不是階級鬥爭的表現,故所謂新聞,不外是階級對立的人類社會中的階級鬥爭的武器,即壓迫階級,用新聞維持他的支配地位,被壓迫階級,用新聞反抗壓迫階級,還有同一階級,在分解過程中有時也用新聞相互攻擊。”他構造了一整套以階級分析為基礎的關於報紙與政治、輿論關係的新理論,以及新聞與階級鬥爭關係的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