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新啟蒙與陸定一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3)(1 / 2)

四、《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為《解放日報》改版構建黨報理念

博古主持《解放日報》初期的工作理念,基本是大城市報紙的“以新聞為本位”,但是這並不適合地處偏僻、人口分散、文盲眾多的陝甘寧邊區的特殊環境,黨中央機關報的主要職責也與麵向城市公眾的報紙不同。因此,要建構黨報理念,首先得批判圍繞“以新聞為本位”而形成的種種觀點。關於這個目的,陸定一文章在開頭部分就講得很清楚。他寫道:“了解這套從舊社會裏帶來的思想意識和新聞學理論,懂得它的謬誤在哪裏,對於我們,曾經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真正與這一套壞東西作鬥爭,還是《解放日報》去年4月改版以後才開始,這是在我們黨的領袖毛澤東同誌直接領導下進行的。理論是從實際中來的,與不正確的新聞學理論和實踐作鬥爭,就同時豐富了和發展了我們自己的關於新聞學的實踐和理論。”

創辦初期的中央機關報,總以時宜性、一般性等對新聞事實的要求,來選擇和安排新聞稿,使得體現黨中央精神的文件、講話以及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內容被安排到不大重要的位置。要改造中央機關報,這樣的理念自然是一種“壞東西”。隻有克服了這種理念,積極主動地宣傳黨的精神和反映根據地群眾生活的意識,才可能將黨報理念融化到編輯記者的血液中,落實到行動上。就當時轉變主辦黨報的新聞學理念的需要而言,陸定一文章這樣做是有曆史理由的,不然不足以建構新型的黨報理論。

既然時宜性、一般性等富有新聞事實特征的要求被壓抑,那麼落實毛澤東關於黨報主要用於指導工作的思想的目的也就達到了。1944年毛澤東在一次文化工作的大會上講話,他的話語本身很自然地體現了對於新聞的新認識:“報上登些什麼呢?比如我們這裏出了個申長林,就把它的事跡登上,有一個陳德發也可以寫進去……”“昨天報上登了一個消息,是關於一個完小的消息。這是一條很好的新聞,有這樣一條新聞,比我們講好多話還起作用。因為這個完小已經做出了實際成績,應該把它廣播到全國去。”顯然,在毛澤東看來,勞動模範的事跡就是新聞,一個完全小學的工作經驗也是新聞。這種看法符合根據地的情況。

毛澤東對《解放日報》改版提出的兩個要點是“增強黨性和聯係群眾。”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重在論證如何在理念上增強黨性;文章的第二部分“新聞如何能真實”,實際上談的是黨報記者如何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生活的問題,即“聯係群眾”的問題。而原來《解放日報》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抄錄各國電訊稿進行編輯、參加黨的會議發一些消息,這種工作方式使得報紙嚴重脫離了分散且處於信息封閉狀態的邊區群眾,群眾不會關心,也很難理解報紙上所報道的東西,隻有黨報的記者們了解了他們讀者的生活,才可能將黨中央的精神變成適合他們接受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陸定一對此的論證邏輯是:首先肯定“資產階級新聞學”關於新聞寫作的“五W”要求;接著指出,即使形式上完全符合五要素的新聞,也可能存在不真實,因為沒有與群眾相結合,做群眾的學生,與群眾打成一片,這不可能寫出真實反映他們生活的報道來。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這種要求是妥當的。但是,要求從大城市來的有知識的青年記者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的工人農民學習,是很不容易的。於是,陸定一采取了讓城市青年產生自卑感的論證方式,即說明記者的工作是不產生價值的,是由工人農民養活的。他寫道:“我們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勉勵自己,做人民的公仆,應知我們既不耕田,又不做工,一切由人民供養,如果我們的工作,無益於人民,反而毒害人民,那就比蠢蟲還要可惡,那就比二流子還要卑劣。”在此基礎上,批判“無冕之王”、“先知先覺”的思想,批判“報閥”作風,自然所向披靡。

這種記者不是勞動者的“理論”當時很盛行。誰養活誰,這個話題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為鬥地主的一個主要倫理原則,還出現了《誰養活誰來,我們來算一算》的歌曲。盡管現在看來顯然是謬誤,但當時作為一種理由產生的“魔力”是很大的,成為一代人的人生觀,一方麵激勵了黨報記者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保證了黨報與群眾的密切聯係;另一方麵也成為整治記者的殺手鐧。

五、曆史地評價《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

在上個世紀新啟蒙的背景下,針對《解放日報》初期辦報業務指導思想上不符合陝甘寧邊區的情況,為確立符合根據地情況的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陸定一的這篇文章以當時有限的馬列主義教科書提供的哲學知識,努力扭轉“以新聞為本位”的新聞理念,使之適應黨報的職責,貼近根據地群眾的生活,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