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新聞聯播》樣本分析及研究(1)(1 / 3)

■周小普、徐福健

《新聞聯播》是中國最重要、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綜合電視新聞節目。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聯播類新聞節目的現狀,代表了中國電視新聞的形象。

一、研究基礎及樣本描述

1.確定樣本

我們在連續兩年的11月份選擇了兩個星期作為研究對象:1999年11月8日至14日(以下簡稱樣本一),2000年11月13日至19日(以下簡稱樣本二)。如此選擇的理由如下:首先,出於從日常報道狀態研究的考慮,這兩周不逢年節,也沒有重大活動、重要會議,屬於節目常規播出時期;其次,在兩年的同一月份選擇相近的周次,時間上有可比性;第三,這兩年處於20世紀的最後兩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電視新聞上個世紀所達到的報道水平;第四,這兩個樣本以自然周為單位,這既是人們工作、生活安排的一種基本時間周期,同樣也是一個報道周期,又便於樣本數據的計算、統計。

這兩周《新聞聯播》總的新聞播出去掉頭尾後的淨時間為24154.2秒,即為每天1725.3秒,合28分45.3秒。

2.確定分析單位——新聞的條數

我們統計新聞條數時多數是以一個標題算做一條新聞,但也有例外:如果報道後配有評論,鑒於評論與新聞報道本身屬於不同的新聞體裁,本研究將其算做兩條新聞。樣本一有8條評論,而樣本二沒有評論。

據此計算,樣本一共有新聞170條,平均每天播出24.3條;樣本二共有新聞140條,平均每天播出20條。按一日播出的新聞條數來算,樣本一一天最多播出新聞30條(11月11日),最少播出15條(11月8日),條數波動幅度達到50%;樣本二一天最多播出新聞26條(11月15日),最少播出14條(11月16日),波動幅度為46.2%;在這個樣本中有一天的聯播長達35分鍾(2000年11月14日)。

3.樣本分類

本研究的樣本首先被分為國際和國內兩大部分,國內新聞再分為時政新聞和其他國內新聞。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本研究報告旨在探求《新聞聯播》總的特點,而且實際上,在這兩年內,《新聞聯播》在報道的內容、播報和編排方式等方麵也鮮有變化,所以多將樣本一、二的數據合並統計,共同說明《聯播》的基本特點。

(1)國際新聞

國際新聞在《聯播》中隻占很小的比例:17.4%,不足五分之一;時長也隻有總長的7.3%,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天30分鍾的《新聞聯播》,國際新聞平均能播出3.9條,總長度2分鍾多一點(126.2秒)。

國際新聞從內容上分為五類:地區熱點、突發事件、國際關係、會議報道、後續報道。

“地區熱點”是指局部戰爭及有關報道,比如對巴以衝突的報道。“突發事件”指突然出現、沒有預見的事件,它們一般多為災禍新聞,像地震、飛機失事、風災、水災等。“國際關係”類指的是其他國家間的交往,它包括互訪、會談等。前四類是從內容上來劃分的。第五類“後續報道”是形式分類,指的是最近出現、曾經被報道過的新聞事件的最新發展。

國際新聞采用與國內新聞不同的分類方式,主要是因為時間上,國際新聞的播出隻占每天節目長度的六分之一左右,有的時候還沒有國際新聞;內容上,國際新聞以軍事和政治新聞為主,其他新聞比例更小。這樣把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分類,有利於把國際新聞在一定門類裏集中起來分析研究,而不致太分散。

五類國際新聞數量由多到少分別是後續報道(18條)、突發事件(12條)、地區熱點(10條)、會議報道(8條)、國際關係(6條);五類新聞總時長也按此規律由長到短排列。

從平均時長來看,國際新聞的總平均時長超過半分鍾(32.7秒)。從類別上來看,國際關係(36.5秒)、會議報道(36.1秒)、突發事件(35.6秒)三類新聞的時長比較接近,都超過了平均時長,地區熱點的平均時長為31.2秒,而後續報道的時長還不到半分鍾(28.4秒)。

(2)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