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新聞聯播》樣本分析及研究(2)(1 / 3)

把新聞按照“國際新聞”、“國內時政新聞”和“其他國內新聞”三類分開進行同期聲使用情況統計時我們發現:國際新聞隻有一條使用了新聞現場聲,即“聯大全體會議紀念《兒童權利公約》通過10周年”。國內時政新聞中使用同期聲的也很少。有些時政新聞有新聞現場聲,但也限於國家領導人觀看晚會、演出等的現場聲音,同期聲種類還很單調。其他國內新聞中,使用同期采訪的新聞則比較多,而對現場的背景聲則挖掘使用不夠。

當把同期聲使用情況、新聞時長、新聞時效綜合起來研究看時,筆者進一步發現,有同期聲的新聞往往比較長、時效性不太強。在同期聲與時效重疊統計時,多達三分之二有采訪談話同期聲的新聞同時又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新聞,這說明當沒有太緊的時間要求時,記者們能夠更多考慮報道形式;相反,當時間較緊時,記者為了爭取報道速度和不出差錯,多放棄使用同期聲。

從另一方麵來看,占總數八成多(81.3%)的新聞沒有同期聲,都還是畫麵加解說的陳舊模式,這在信息交流高度發達的今天,想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將會越來越困難。

4.新聞來源

新聞來源指的是新聞中所播報的信息來源,它對新聞的可信性有很大的影響。《聯播》中超過四分之三(75.1%)的國內新聞都是中央台自采的;另有12.8%的新聞由中央台與地方台合作采製,即以“這是中央台與××台報道的”報尾。比例第三大的是地方台提供的新聞,占7%。這裏地方台既包括省台,也包括市台。此外,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和《求是》雜誌的基本都是口播新聞和評論,還有兩條新聞來自海關和國家統計局。

《聯播》中的國內新聞都播報來源,而對國際新聞則基本不報。後者中隻有極少由中央台駐外記者發回的報道,絕大部分都是編譯自國外新聞機構。可見,我國駐外記者的作用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新聞來源是新聞要素之一。凡嚴肅鄭重的新聞單位都會為自己的新聞標明出處,以示權威、坦誠。真正的新聞來源應是獲得新聞的處所,也就是事實的來源,它的標誌詞語應是:“記者從××處得知”,或是“今天×××發出了這樣的信息”之類。但是目前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中,僅有極少數說明實際事實來源的,像在樣本一中僅有11條(6.5%)屬於此類,它們是源自國家統計局、海關和《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雜誌的新聞與評論,而大多數(131條,77.1%)隻是簡單在新聞結尾處交代一下報道者:“這是××台報道的”。從嚴格意義上講,報道者並非是真正的消息來源。其餘28條(16.5%)沒有指出二者中的任一種,因而隻能歸入無來源一類。

新聞來源與新聞時效一樣,也有兩種。一種是事實來源,一種是報道者。《新聞聯播》在報道中交代來源多用了報道者,而時間則反而多使用的是事實時間,這兩個要素在新聞中如果使用與其各自相對的另一種,即新聞來源應使用事實來源,時間應使用獲知(報道)時間效果會更好。這樣,報道的權威感、新鮮感都會增加,新聞的質量指標也會提高。

三、總體情況

1.評論

在《聯播》中播發的大多是報道性信息,觀點性信息(評論)則較少。少量的評論大多與時政新聞有關,比如樣本中有幾則為揭批法輪功的報道,為中共中央、中組部等的通知、意見配發的評論,且主要是轉發《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雜誌等印刷媒體的言論;少數是在新聞後配發言論。總的來說,《新聞聯播》中的評論數量少,題材也較多局限、形式單一,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新聞時事的聯係不夠密切,難以發揮快捷短小、針砭時弊的作用。

新聞報道傳達的信息不外兩類:一類是事實信息,一類是意見信息。當然報道的選擇也是一種評價,但它比較隱蔽,對於一般受眾來說很難一下了解其實質和意義,需要把它們放到事實的環境、背景中去看,因此媒介要提供相關的解釋、分析。對於傳達最新變動的事實信息,一般新聞媒體都很自然地承認是自己的本職;而對意見信息的傳遞,則有時會缺乏自覺,缺乏足夠的重視。當然在中央台有“焦點訪談”這樣的評論欄目,但它的製作周期決定它不能作為當天的時事快評。評論是旗幟,能更深入揭示事實的實質從而能更有效地影響、引導社會輿論。《新聞聯播》是國內最重要的新聞欄目,應該對於時事有自己的見解,應該真正成為中國每天重要事實信息和意見信息的總彙。不積極使用評論這一重要手段是對社會輿論資源的一種浪費,也使媒體顯得態度曖昧或是無所適從,這對媒體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損失。所以《聯播》在自己寫作和轉播其他重要媒體的評論方麵都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