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廣播電視盡管有其產業屬性,當前我們對這種產業屬性的認識還遠不充分,對產業功效的開發與釋放還遠不到位;但廣播電視的本質屬性是新聞傳播媒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人民大眾的喉舌。因此,堅持新聞立台的思想不容含糊。
盡管廣播電視有傳播知識、提供文化娛樂和提供服務等多種功能;盡管在各類廣播電視節目中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不占首位(據廣電總局計財司統計,2000年我國各類電視節目播出時間的比例是:新聞節目占9.7%,專題節目占9.9%,教育節目占2%,文藝類節目占59.8%,信息服務類節目占8.6%,廣告占10%);盡管文藝類節目的播出時間是新聞節目的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而且其中的電視劇又是一個台創收的支柱,但新聞節目是廣播電視的主導性、主幹性、靈魂性節目,這一點也不容置疑。
一、最近20年來廣播電視新聞改革的粗略回顧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廣播電視新聞,特別是電視新聞,量少、麵窄、時效差、品種單一。與新聞立台的要求和社會對廣播電視新聞的期待相距甚遠。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二十多年來,廣播電視的新聞改革與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明顯成績。如果以十年為計進行粗線條勾勒,可以說,前十年,即上個世紀80年代,廣播電視的新聞改革與發展重在推動消息類節目的數量擴張;後十年即90年代,則重在新聞性欄目的創辦及新聞性節目的結構優化和深度開掘。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與提高。在前十年的首輪改革與發展中,地方台走在了前麵;後一輪中央台則發揮了領軍作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中的新聞一天隻有一次,並且大都是政治性新聞,而經濟新聞、科技新聞、社會新聞及國際新聞數量極少。這種新聞節目次數少、報道麵窄、時效低、新聞供應量嚴重不足的半荒漠狀況,對受眾而言,顯然難以滿足他們通過廣播電視及時、充分、全麵地了解國家與世界的渴求,使之處於信息饑渴和半饑渴狀態,不得不轉求國外信息渠道;對社會來說,這種信息稀缺和信息流通滯後的狀況也不利於了解和融入世界,跟上時代的脈搏與步伐,不利於國家的改革、開放與發展;對廣播電視來說,則將“新聞立台”置於一種實不符名的尷尬境地。
為了改變新聞在廣播電視中這種嚴重跛足的狀況,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中國的廣播電視工作者首先從時間、空間上著力拓展消息性新聞節目的數量與布局。1982年1月,上海電視台率先打破中國電視新聞一天隻有一次的局麵,在每晚9∶00開辦了《晚間新聞》;同年7月,廣東電視台率先開辦了《午間新聞》;1986年10月,上海電視台首辦《英語新聞》;1987年,廣東電視台每天將新聞節目增加到12次。在他們的帶動下,各地電視台新聞節目迅速增加,以致“整點新聞”及專門的新聞台也應運而生。與此同時,經濟新聞、科技文化新聞、社會新聞、體育新聞和國際報道不僅在綜合性廣播電視新聞中的比例有了均衡性增長,甚至開設了國際、經濟、科技、體育、娛樂等專題性新聞,從而使消息類節目從次數到品類都有了增加。
上個世紀80年代電視新聞節目的數量擴張不僅大大提高了新聞節目的負載量和時效性,豐富和擴展了報道麵,爭取和擴大了受眾,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全社會關於國內、國外、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及文化等方麵的信息流通,增強了社會的信息活力,為國家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相對充分的輿論環境和信息支持。與此同時,不僅使廣播電視新聞立台的思想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和體現,而且推動了印刷媒體新聞改革的意識和力度。
第二個十年即上個世紀90年代,在消息類新聞節目基本滿足了受眾需要的基礎上,中國廣播電視工作者為了打破新聞節目隻有消息類節目的品種單一的局麵,轉而向新聞的深度報道推進,創辦各種新聞性欄目,將新聞性節目專題化、專題性節目新聞化,以豐富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形式、類別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