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辯證取向與新聞報道(4)(1 / 3)

作為地方媒體,相對國際報道而言,廣義的本土新聞還包括全國性新聞。國家的大政方針、發展要略自然直接同本省市的改革、發展有關,而其他省市的信息對本地的發展也不無推動、啟發、警示、借鑒作用。因此,地方媒體對全國性新聞也必須結合本地的實際作更具針對性的本土化篩選、處理與報道。

作為地方媒體,不能僅僅被動地使用他人提供的全國性新聞,還應從國家的大政方針、發展要略的宏觀背景出發,發掘、生產具有全國意義的本土新聞或具有本土特色的全國性新聞。除自己使用,還可供中央媒體及其他省市媒體使用,從而豐富國內新聞的信息源,使媒體能夠全景式地報道全國各地的動態與信息。

新聞報道既追求本土化,又追求國際化,二者看似矛盾,實際是統一的。我們追求的本土化應當是具有國際視野、時代特色、反映並置於國際化大背景下的本土化,而非偏居一隅、隔絕於世、落後於時代的本土化;我們追求的國際化,應當是反映本土利益與需求的國際化。國際化的視野與背景及本土化的特色與根基,應當是當代媒體追求和把握本土新聞與國際新聞共生共榮、相輔相映的一種境界。

(三)關於新聞的生產取向問題

這裏主要談談如何擺好新聞的自然生產與新聞策劃的關係問題。

相對報紙、通訊社而言,廣播電視是“後生媒體”,我國人民廣播誕生之初就是通訊社的口播部。廣播電視的新聞報道相當一個時期主要采用通訊社和報紙的稿子,很少有自己的信息源。在新聞的生產鏈及報道鏈中,廣播電視基本處於末端,屬於“用戶”,報什麼、播什麼大都靠他人之米為炊。

上世紀80年代,廣播電視提出要“自己走路”,一方麵強化了駐內、駐外記者的力量,另一方麵強調要發揮廣播電視的特點。但是,這一時期廣播電視的新聞報道不僅仍有較明顯的印刷媒體的痕跡,而且在新聞生產的組織、策劃上仍未脫離淺層次的自然生產狀態。

應該說,這種自然、半自然生產方式到了90年代得到了明顯改變。中央電視台、中央電台及其他一些台各個時段、各種內容的消息類新聞節目群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各類新聞性專欄的問世和成功,莫不是廣播電視加強了新聞策劃力度和水平的直接成果。而廣播電視新聞呈現出的新風貌、新水平,不僅顯示了新聞策劃在新聞生產中的必要性、功效和魅力,而且為新聞生產策劃創造和積累了經驗。

新聞不能杜撰,但新聞生產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策劃的。新聞策劃是成功的新聞生產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即便是上級部門下達的屬於“規定動作”的宣傳任務,也有個策劃問題;至於“自選動作”,其成功與失敗,更是與策劃的成功與否直接相關。不能苛求新聞報道天天出精品,但精品報道、精品欄目必定是以精到的策劃為前提的。因此可以說,成功的策劃是報道成功的基礎。在一般情況下,新聞生產的策劃投入是同新聞生產的產出質量成正比的。

策劃既包括宏觀層麵的策劃,比如新聞頻道、新聞頻率的總體設計,即頻道、頻率的節目、欄目架構定位,新聞資源配置定位,節目、欄目性格、風格定位及受眾定位等;也包括微觀層麵的策劃,如對某一特定節日、特定事件、特定主題的報道的數量、規模、切入口,報道的手法、手段及形式的策劃等。

總之,在新聞競爭愈演愈烈以及受眾對新聞報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新聞策劃的意識、機製、能力和水平,已成為各媒體新聞報道水平的另一個標誌點、角力點。

(四)關於節目架構取向問題

1.如何把握一般性新聞節目與品牌節目的關係問題

在內容為王、信息產品趨於同質化的時代,追求特色、個性乃至不可模仿性、攀緣性和不可替代性,從而形成獨特的品牌,已經成為媒體在新聞競爭中立足和取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