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聞報道要追求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世界是物質的,但又是精神的和思想的。物質是基礎,是一性的;而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力量,是凝聚社會、推動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之一。但我們的有些報道太過物質化、功利化,見物不見人,見人不見思想、不見精神,特別是不見理想、境界、情操和追求。而另外一些有關先進人物思想、精神的報道,又往往出現兩種傾向:一是空泛化、概念化。“人因為可愛才美麗”,但有的報道“可愛”之處挖掘展示不足,一味空喊“美麗”有餘。還有一種傾向是把物質虛無化,把人描寫成不食人間煙火、不講感情、不講親情、不講家庭的超現實式的人物。以上這兩種在物質與精神的取向上畸輕畸重的報道都難有認同力、感染力。
談到電影創作,有人刻薄地說,好萊塢的本事在於能把假的拍成真的,而我們則常把真的拍成假的。著名電影演員奚美娟就講過,她演過四五個有生活原型的先進人物,現實生活中這些人“非常豐富和精彩,可被我們的藝術作品一概括,就覺得不那麼真實,不那麼可愛了”(引自《藝術世界》2002年第5期)。遺憾的是,類似的現象在新聞報道中也是存在的。
世界既是美好的,但又充滿困頓;世界既洋溢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同時又存在著強烈的人文關懷的渴求。但我們的報道中缺乏精神真諦、思想深度,缺乏人本精神、文化底蘊,缺乏情,缺乏真、善、美蘊涵的應景式、時尚式、快餐式的報道卻不少見。充滿官本位、官能化、商業化色彩的報道也不少。
因此,新聞報道必須追求不僅具有可以觸摸的物質的質感,也具有可以感悟的精神的美感。特別是要深入挖掘並充分、生動、具體、個性化地展示社會及被報道者的人文美,以體現新聞工作的人文關懷和人本精神,提高新聞報道的人文價值和人本導向,使社會因為有新聞報道而逐步變得更加美好。
3.新聞報道要具有哲學的維度與哲學的質感
世界是哲學的,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各種事物、現象都不是孤立、偶然的存在,而是和他種事物、現象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製約、相互影響而存在、發展或消亡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即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但在我們的新聞中,不講辯證法,不講“度”,片麵的、極端的、形而上學的、簡單化、絕對化、非黑即白、顧此不顧彼的報道卻不少見;坐井觀天,自以為是,自吹自擂,溢美,講過頭話、大話、滿話、絕話的報道也不少;此外,追風、刮風、炒作、低俗、媚俗之類的報道也不少。這樣的報道由於在理性上的先天不足,很難有公信度、公認力和生命力,自然也難有什麼宣傳效果。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總會伴生種種新現象、新問題、新矛盾,而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同,遇到的問題和矛盾也不會相同。要能對各種現象、問題和矛盾做出科學的解釋、分析、判斷和預斷,就需要把那些現象、矛盾和問題放在發展的、特定的曆史中去觀察、定位。既講究時代感,又講究曆史感、時空感,以微觀反映宏觀,以宏觀洞察微觀,以今天展示未來,以瞬間記錄永恒,而不能偏居一隅、局限一時,感情式武斷、想當然地下結論。如若這樣,我們的結論可能就經不住時空轉換的推敲。
比如;我們過去的宣傳中,不慣於以己之長揭人之短,但多少年後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是站在自己的昨天批判自己的今天。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出現、遇到的許多現象和問題都是當年我們曾經批判過的人家早在多少年前就出現的現象、遇到的問題。
50年代,有的報道批評西方國家“人不如狗”,說有不少窮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但富人家的狗不僅有專門的狗舍、狗食、狗衣、狗飾,還有專門的狗商店、狗醫院,乃至狗墓地。
60年代,不少報道講西方國家人情冷漠。如老人孤獨而居,甚至死去數日無人問津。
70年代,電視裏曾不斷播送日本地鐵上下班時如何擁擠的畫麵。
80年代,一家大報報道美國總統裏根的兒子失業,排隊領救濟金。
當年,我們的報道還曾把歐洲球員轉會視為近乎賣身。
……
不曾想,鬥轉星移,如今中國也養起了寵物,也有了狗的係列服務,而且社會對養寵物也有了某種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