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並非永恒不變的。正如羅布·格裏耶所說:“為什麼藝術要不斷改變?為什麼音樂要不斷改變?為什麼文學要不斷改變?這主要是因為真實性的概念在不斷改變。”但在新聞敘事中,經驗真實與符號真實是兩類所指不同的真實。Potter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再現真實的觀點,從科學的社會學研究、民俗學方法論、後現代主義到論域分析的發展,對於再現真實的理論,作了全麵性的搜索和探討。在研究中,他並沒有分辨真實或知識的“真偽”,而是集中在論述真實是如何建構出來的,誰有權建構真實,關注如何通過符號真實構建經驗真實。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曆史,曆史學家以雙重敘事為主要再現係統提出真實的再現是通過敘事的技巧達到的,我們通常所獲得的不是經驗真實而是由敘事形成的符號真實。皮爾斯(Charles Peirce)的三角符號理論也提到:符號對人來說,是在某些方麵或性質上代表某物。符號對此人傳意,即它在此人心中創造另一相等的符號,甚至是更精密的符號,我稱所創造的符號為原始符號的釋符,而符號所代表的某物,就成為物。在此,皮爾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再現模型:實在——再現——意義。也就是通過再現將經驗真實轉向符號真實,所謂歧義就產生於符號與釋符之間,可以做無止境的釋義工作。
坦金斯(Keith Tenkins)也指出:世界/過去總是以故事的形態來到我們跟前,我們無法走出這些故事(敘述)去查看他們是不是對應真正的世界/過去。因為這些“總是現成”的敘述構建了“實在”……我們追捕到實在,卻發現它是一個語言學上的記號,是一個概念……事實本身從來就不是爭論的重點,有爭論的是在建構解釋時,伴隨事實而來的分量、地位、結合和重要性之間的作用力。坦金斯同樣告訴我們,盡管實在如同洋蔥的核心一樣“客觀”,但一層又一層的洋蔥皮卻是層層再現建構的。問題在於,確實有一個實在的核心,但是到底要剝多少層皮才是核心卻是一個無法客觀回答的問題。也許當你自以為手握真實時,抓住的其實隻是一段文字。
現實對於“真實”概念常常包含著經驗真實與觀念合理性兩方麵的意義,人們通常隻能根據已有經驗去類推,與經驗相似程度越高就被認為“越真實”。那麼客觀新聞所謂的真實在於它建立了一個“事實網”。即是說:要說明某一事實為真,(記者)就搜集一堆其他的事實,擺在一起,他們個別或集體的都能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它們因為互相指涉而構成事實網,單項事實構成全體,全體又構成單項事實。也就是說,媒體公信力、人們對新聞敘事的認知以及對事件的經驗決定了讀者如何判斷“真實”。隻要敘事符合人們對於符號真實的認知,就是“真實”的。客觀性新聞之所以認為自己能提供最為真實的信息,恰恰是因為他們的敘事模式最接近人們對於符號真實的認知。符號敘事如同照鏡子的人和鏡中的虛像,兩者很相像,幾乎一模一樣,但是這是個“虛像”。這些論述提醒我們一個事實,再現與實在總是處於交集但不重疊的境況之中,我們可以說我們再現了事實,但我們永遠不能說我們再現的就是事實。
圖克曼(Tuckman)等人曾經表述過這樣一個觀點:新聞是建構出來的。他們認為經驗真實與符號真實是兩個建立在不同層麵上的真實。Tuckman,G.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London:The Free Press,(1978).裏貝斯(Liebes)也提出:事實的確存在,任何事情都可有不同類型(genre)處理,重點僅是哪一種類型處理事實較妥……新聞記者的強勢就在某故事中總有事實。Liebes,But There are Fact.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33(2),169-171,1989.而依據Roeh的說法:在敘事層麵,新聞所處理的故事或再現的真實與人們想象出來的故事其實相當一致。Reoh I.Journalism as Storytelling,Coverage as Narrative.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33(2)162-168,1989我們能注意到,人們通過閱讀新聞通常獲得的隻是符號真實。人們通常通過新聞確立為事實的東西,往往是因為它們被記者以符號敘事的方式報道出來,一般人往往是根據語言的形態及它出現的位置來判斷報道的究竟是事實、意見或純屬虛構,並不具備分辨“事實”和“事實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新聞報道中的語言機製雖然無法直接指稱某些事情為真或事實,但卻會借由修辭技巧、文法結構具體地與巨細靡遺地描繪現場一舉一動(模擬真實),以加強新聞內容的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