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李豔
美國報人普立策曾將新聞記者喻為“船頭的望者”,認為記者應擔負起監測“淺灘暗礁”、預警各種危險的重要使命。作為這一觀點的延伸,美國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新聞傳播首要的社會功能應該是“監視環境,揭示那些會對社會及其組成部分的地位帶來影響的威脅和機遇”。在我國,新聞媒介的“望者”角色和“監視環境”功能也逐漸得到政府、公眾和傳媒自身的重視。對新聞媒介社會角色和功能的強調,必然相應地對其素質和品格提出一定的要求,通過對中外一些重大媒介事件進行梳理分析,筆者認為“質疑”是新聞傳播者發揮監督預警作用不可或缺的品格。
質疑,按照《辭海》的解釋,“質”通“詰”,意為詢問、質正;質疑,即依據事實來問明是非。質疑的品格是與新聞傳播“耳目喉舌”的性質相契合的,即要求新聞傳播者能夠從事物的發展變化中敏銳地發現問題,及時地提出問題,合理地分析問題。質疑既是傳播者符合傳播規律的職業行為模式,又是傳播者必備的素質和品格。質疑的素質是對能力的訴求,要求傳播者有能力發現“初露端倪”的危險,在關鍵時刻正確發出預警信號;質疑的品格是對精神的訴求,要求傳播者有為了社會責任而勇於辨明是非、敢於堅持真理的職業精神。當這種職業精神滲透於每個傳播者的行為中時,將逐漸凝結為一個欄目、一個頻道、一個媒體乃至整個媒介的品格,這種品格是新聞媒介社會公信力的重要源泉。
西方新聞界曆來強調“質疑”,我國的新聞媒介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項開創性事業,要想當好合格的“望者”,更不能缺少“質疑”的品格。200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誌在與新聞單位總編輯、台長座談時指出:“正確輿論導向是新聞工作的生命”。導向正確對新聞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聞實踐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又離不開新聞傳播者以“質疑”的精神對新聞事件、新聞現象進行冷靜的透視和正確的解讀。可以說,“質疑”是通向正確導向的橋梁,是新聞工作的精髓所在,也是新聞媒介應有的品格。因此,正確解讀“質疑”的內涵,明確“質疑”的適用範圍和實施方法,對於新聞媒介更好地履行職責是十分必要的。
質疑是新聞媒介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發展的必要途徑。20世紀初葉,美國著名記者沃爾特·李普曼就曾提出“新聞已不是社會狀態的一麵鏡子,而是對已經嶄露頭角的那方麵的報告”。而今,時代發展愈加迅猛,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種觀念激烈碰撞,更迫切需要新聞媒介對錯綜複雜的問題進行冷靜的思索;對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違背公眾利益的現象進行理性的質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質疑已經演變為新聞媒介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媒介的社會責任需要傳播者以獨特和銳利的視角,對矛盾問題進行準確剖析,使問題還處在萌芽狀態時就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促使矛盾得以及時解決,確保社會平衡、有序和健康發展。這就必然要求傳播者敢於和善於“質疑”,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準確地提出問題,冷靜地剖析問題,既報喜又報憂,成為名副其實的“瞭望者”。
隨著現代新聞觀念被媒介普遍接受和運用,我國新聞界已經逐步認識到“質疑”的意義所在,一些媒體開始自覺對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質疑。以新聞媒介關於拖欠民工工資問題的報道為例:2003年春節前,個別地方出現了民工因領不到工錢而跳樓自殺的事件,引起了一些媒體的關注——領不到工資對民工意味著什麼?拖欠民工工資原因何在?拖欠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這一問題如不解決會造成什麼後果?等等。雖然這時媒介質疑的聲音還較為微弱,但畢竟發出了預警信號,引起了國家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2003年10月24日,國家總理溫家寶在重慶庫區視察時,親自為農婦熊德明的丈夫討回了被拖欠的2000多元工錢。總理的表率作用掀起了新聞媒介關注農民工的熱潮,質疑也不斷向縱深發展:從欠薪的深層原因到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從民工的生存狀況到心理健康,以及民工長期不能與家人團聚容易引發的問題等等。新聞媒介的質疑觸及麵廣、調查分析深入,引起了社會各界對農民工問題的普遍關注和認真思考,為黨和政府著手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了決策參考。
關注農民工生存狀況的一係列報道,體現了媒介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對促進社會各方麵的相互關愛、相互理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新聞媒介忘記肩上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對關乎百姓冷暖、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問題不能及時提出質疑、發出預警,那麼,一些尖銳的問題就會因得不到及時解決而引發更嚴重的矛盾。同時,質疑品質的缺失不僅會使新聞媒介的公信力受到公眾的“質疑”,還將直接影響其正確導向作用的發揮。因此,無論從新聞事業的本質還是從新聞媒介的社會責任來說,“質疑”都是必不可少的。新聞媒介隻有滿懷對群眾的感情、對生活的熱情,既做好上傳下達的“喉舌”,又當好發現問題的“耳目”、分析問題的“大腦”,才能實現對新聞本質意義的回歸,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支強有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