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新聞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1)(1 / 3)

■丁柏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緊隨經濟社會和新聞實踐前進的腳步,與時俱進地調整了自己的新聞思想。調整後的中共新聞思想,有著相當豐富的內涵:既有對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思想和中共原有新聞思想的繼承(例如,堅持發揮新聞傳媒的喉舌作用,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堅持黨報的“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方針,堅持發揮正麵輿論的作用等),又在一係列問題上有了重大發展。縱觀二十多年來,中共新聞思想的變化過程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

從1978年底至鄧小平南方談話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新聞思想發展的第一階段。其間,由於十年動亂剛剛結束,總結曆史教訓、探索前進道路、推行改革開放成為中共最主要的任務。黨內和社會上的若幹大事,對中共新聞思想的調整發生了重大影響。

(一)對中共新聞思想發生重大影響的若幹重要事件

1978年12月18-22日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鄧小平的指導下,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政治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否定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中國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會議所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中共新聞思想的調整、發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巨輪,十一屆三中全會撥正了其航向的話,那麼可以說,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是對建國後曲折航程的回顧反思,是一次對許多重大問題進行理性評判的重要會議。全會一致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就毛澤東功過問題作出了科學結論,肯定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實事求是地評價了中共在建國32年來的功過是非,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這次會議的成果,為中共新聞思想的調整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在於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離不開人的全麵發展。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時得到滿足,才能全麵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又是其有力保障。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中共正是從這一戰略高度對新聞事業提出要求的。

黨的十三大探討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此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初級階段。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十三大規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十三大的貢獻在於:(1)使國人明白了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階段不同於資本主義,也不同於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如否認或跨越此階段,就會因思想認識和客觀現實相脫離而受到懲罰,這是有過教訓的。(2)在鄧小平的指導下,提出:“重大問題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在社會主義民主方麵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這一階段中,中共麵臨著進入新時期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曆史轉折,即由以階級鬥爭為中心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人過去所認同的理論觀念和實踐活動,經過撥亂反正、改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為新的理論觀念和實踐活動所取代。多年來,共產黨人諳熟階級鬥爭,並積累了豐富經驗,然而階級鬥爭的中心地位業已失去,而並不擅長的經濟建設工作成了壓倒一切的中心。新的理論觀念和實踐活動,推動著人們觀念形態的轉變。新聞工作必須適應、表現此種轉變,這既是社會生活的要求,同時也是中共對新聞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