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有著鮮明的特征:(1)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前人所發現的真理既有所繼承,又根據新的實踐進行創造,將馬克思主義推進到新的境界;(2)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根本問題進行不懈探索,就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科學闡述,從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3)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當今世界,把握國際局勢和時代特征,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曆史教訓、發展中國家的成敗得失、發達國家的內在矛盾和有益經驗,都進行了精辟的論析,作出了符合當前現實的科學結論。它在真理性、當代性、開放性、創造性等方麵體現出突出特點。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既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品格。它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最新發展成果。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時,首次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通過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鄧小平多次強調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倡導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並依據這一觀點對社會主義進行了重新詮釋。他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衡量社會主義的三項標準(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0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筆者認為,堅持鄧小平理論,做到“三個代表”,也應是新聞工作的指導思想、行動基石和力量源泉。
(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共新聞思想進一步有所調整
市場經濟體製確立以後,經濟社會出現了明顯變化:(1)綜合國力有所增強。198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尚不到5000億元,2000年我國生產總值達到8.9萬億元。1980年我國人均GDP僅為460元,2000年首次突破800美元。(2)社會階層發生了較大變動,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不同階層貧富不均的程度有所擴大;(3)社會公眾的價值觀念發生劇變,呈現多元、自主、開放趨向;(4)由於各種原因,社會輿情更趨複雜。
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對我國新聞業產生了巨大、深刻和全方位的影響。首先,新聞傳媒除了曆來就有的事業性質以外,又具備了產業的屬性;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耳目、輿論工具,同時又是市場經營的主體。其次,新聞傳媒程度不等地進入了市場,使經營、盈利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一方麵要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麵,又要盡可能多地占有市場份額,千方百計地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第三,新聞傳媒進入市場以後,形成了同質媒體競爭和異質媒體競爭的格局。這種景觀是前所未有的。
在這一階段上,中共新聞思想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確立的現實情況而進行調整的。
1.立足於鄧小平理論進行新聞思想的調整
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作講話,指出:“今年,全黨工作的基本方針是:以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維護政治穩定,促進社會全麵進步。”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轉發(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若幹意見)的通知》,清楚地顯示了中共新聞思想的調整。《通知》要求:“堅持以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根本指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該文明確提出了新聞工作以鄧小平的理論為根本指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