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曄
作為一種組織化的製約原則,新聞從業者在日常新聞生產實踐中會受到來自其所在媒介機構的種種影響。美國社會學家貝瑞德(Breed)關於編輯部內部社會控製機製的研究認為,這種影響體現為一種新聞專業的社區控製力量,即來自業務上司的權力行使過程使得新聞生產中具有專業規範特性的社會控製得以實現。Breed,Warren(1955).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Social Force 33,326-335.但是有關新聞生產的權力實踐場域遠不止新聞編輯部內部這麼單一。美國社會學家塔克曼(Tuchman)認為,除了新聞生產依賴於將新聞專業理念內化為編輯部內部日常運作的常規行為外,還有外部的媒介控製力量存在,它們往往來自政府、大企業等相關組織。一些學者在對“把關人”的研究中,特別關注到新聞活動在其中日複一日不斷再生的語境中,比如新聞從業者當下的工作環境中、不同媒介競爭態勢下新聞生產的總體環境中,對新聞價值判斷和新聞采編程序產生影響的職業理念、消息來源和媒介之間的共生關係、媒介的政治經濟環境,乃至一般的社會文化環境。
在有關中國媒介改革與社會轉型的先前研究中,我們發現,在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語境下,新聞生產的權力實踐行為主要在三個場域中展開:一是宣傳管理的控製機製,宣傳主管的權力通過新聞生產主體實踐來表達和行使;二是媒介組織即編輯部內部,在這裏,缺乏“新聞判斷”的共識導致權力實踐中矛盾凸顯;三是新聞生產從業人員與消息來源的關係,體現出利益和資源的衝突、協商和互換。同時,作為新聞從業者個體而言,在他們建構自身專業名望的過程中,他們會因為與其所在的媒介組織無法建立起有效的理想的互動,而導致對組織的忠誠度降低。那麼,中國新聞從業者在新聞改革的過程中,對自己職業的滿意程度究竟如何?作為新聞生產活動的主體,他們如何看待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上述三個場域的權力實踐形態,又如何評價和考量自己在從事新聞報道活動時的各種影響因素,以及如何評價他們在新聞實踐活動中的自主性?我們並無意通過這樣的分析來探究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在中國新聞從業者當中究竟獲得了多大程度的認同——盡管在一些學者看來,新聞從業者在工作中能夠享有的自主性有多高,不僅是新聞業是否為專業、新聞從業者是否為專業人士的衡量標準之一,更是新聞自由理念得以實踐的重要條件。事實上,根據我們以往的觀察和研究,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新聞改革過程中局域和碎片地呈現,在宣傳管理、新聞專業理念和商業邏輯的相互作用下,一些新聞從業者對工作自主性的較好評價,往往在於其與現有的媒介體製融合度比較高,而並不能簡單地推論出中國新聞業的專業化程度,更不能作為衡量新聞自由是否得以實踐的單一指標。也有學者在分析台灣記者的工作自主性和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時發現,盡管編輯部內部的權力運作包含了協調日常新聞生產的正麵功能,但記者對媒介組織與新聞專業的忠誠會造就封建式的權力關係,使新聞工作徒具形式上的自由,這從另一個側麵佐證了我們有關新聞從業者對工作自主性的自我評價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之間的差距。但是,這也並不說明這樣的提問除了基本的描述之外就無從尋求其理論意義。在這裏我們希望關注的是,在分析新聞生產不同權力實踐形態的基礎上,通過新聞從業者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和主觀判斷,來進一步探討這些權力關係在中國現階段社會轉型和新聞改革的過程中,究竟如何作用於新聞生產的主體即新聞從業者,並期待從中獲得對這些權力實踐關係更深度的解釋。
一、樣本描述
本文是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社會轉型與中國新聞從業者職業理念衍變”的一部分,實證資料來自於2002-2003年在全國八個城市進行的新聞從業者的隨機抽樣調查,被訪對象為當地日報、電台和電視台全職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從業者,其中上海樣本515個,獲得有效問卷420份,杭州樣本520個,獲得有效問卷462份,另外還有包括上海在內的七所城市畢業於當地大學新聞院係、從業三至五年的從業者有效問卷560份。總計有效樣本1442個。所有樣本均自己填寫完問卷後交還訪員;畢業生組由於工作的流動性,無法隨機抽樣,這部分樣本由當地新聞院係主管出麵聯係並協助完成調查。
二、新聞從業者的工作滿意度
在媒介社會學的視野中,媒介組織和新聞從業者個人之間的良好互動是實踐新聞專業理念的必要前提,因為媒介組織是新聞從業者進行專業活動的載體和場域。新聞從業者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滿意與否,包含了大致這樣幾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其所在的媒介組織是否能夠給從業者提供實踐專業理念的條件和機會,即讓其獲得專業成就上的滿足感;二是其所在的媒介組織能否為其專業表現提供穩定的物質回報,比如較好的收入和福利條件等等;三是其所在的工作小環境是否稱心如意,比如良好的上下級關係和同事關係。新聞從業者對工作滿意度的總體評價可以通過這些方麵的滿意度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