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收入不高、專業成就感不足,對工作滿意度的綜合評價不高,是不是足以動搖新聞從業者繼續從事新聞工作的信心?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72.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五年以後還會繼續從事新聞工作。這部分人當中73%表示還會在原來的媒體工作,並認為若能自由擇業,則報紙為首選,其次是電視台,而電台則是大多數人最不願意去的地方。在我們的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中,發現一些記者抱怨歸抱怨,但也表示三五年之內並不會選擇離開,一位電台記者認為不離開是因為暫時找不到更好的去處。一位報社記者明確表示他在物質待遇和專業成就感方麵,對自己所在的報社都很不滿意,但他也不會走,因為“學新聞的,差不多除了寫稿就沒有什麼其他專長,幾乎就跟沒有專業一樣,除了做記者還能幹什麼呢?”一位電視台的資深記者說,他其實還是喜歡做新聞的,盡管待遇不夠好,工作很累,而且很多自己喜歡的題目也做不了,但是“在中國做記者,恐怕哪裏都差不多吧”。
三、新聞從業者的工作自主性
在新聞生產的實踐活動中,新聞從業者的工作會依賴於一些編輯部內部或外部的資源,或者受到一些編輯部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們將新聞生產的過程簡約為三個環節,首先是確定報道選題,其次是采訪和寫作(製作)新聞報道的過程,最後是這篇采製的新聞報道在其所在媒體刊發出來。在這三個環節中,一些來自於編輯部內部和外部的因素會影響到從業者的新聞生產活動。我們在調查中列舉出七個影響到這三個環節的具體因素,通過因子分析簡約為四個因素,即廣告客戶和媒介經營部門的影響、編輯部內部業務主管的影響、來自宣傳管理的影響和報道對象與消息來源的影響。我們發現,如果僅從均值看,在新聞生產的這三個環節,影響力較大的首先是編輯部內部的業務主管,如責任編輯或製片人,以及新聞部門/中心主任或頻道總監,而宣傳管理的影響力也比較大;相對而言,廣告客戶和媒介經營部門的影響力在各環節上都比較小,報道對象/消息來源則對選題與采製過程有一定影響,而對發稿的影響較小。
在調查中我們設定了一個對新聞工作自主性的總體評價作為獨立變量進行使用。結果發現,被訪者對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自主程度評價不高,在十度量表上隻有5.93。偏相關分析發現,在確定新聞選題、采製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采訪對象或消息來源的影響與從業者對工作自主性的總體評價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在確定新聞選題和采製新聞報道時,從業者對采訪對象或消息來源的依賴越大,則其對自身工作自主性的評價就越高;而在確定自己采製的新聞報道是否被刊發和如何被刊發方麵,受訪者對工作自主性的總體評價與宣傳管理的影響顯著負相關,換句話說,新聞從業者在報道刊發過程中感受到的宣傳管理的影響越大,其對自身工作自主性的評價就越低。
事實上,在我們的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中,我們明顯感受到部門一級的新聞業務主管和總編一級的領導的差異——盡管部門主管也時時很小心地規避宣傳管理的禁區,但更關心新聞報道的質量,為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不惜違規操作的情況時有發生;而總編一級的領導雖然也會講到報道質量和發行量收視率這樣話題,但在處理問題時更關注如何執行好宣傳紀律。在南方一家當地頗有市場的電台,我們在對一位總編級的領導進行訪問時,曾目睹他和一位新聞部門主管的小衝突,部門主管請示要在當日新聞中使用一點海外媒體報道作為背景資料,並強調其競爭對手媒體常常這麼做,且效果很好,但他不同意,理由是“宣傳部門不允許,萬一出事怎麼辦?”許多記者和新聞部門的中層主管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過對宣傳管理的不滿,認為宣傳管理導致編輯記者越來越喪失從事新聞工作的行動力,一位新聞部主任說,宣傳部門“有規定,火災死亡十人以上一律發統發稿,那麼時間長了我們的記者一碰到死亡十人以上就不采訪了,老這樣怎麼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