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作平
2004年第5期《現代傳播》刊登了拙作《當前我國新聞理論研究狀況評析》,該文指出了當前我國新聞理論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莫過於目前的研究無法超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新聞理論上的分歧,無法建構起能夠統攝古今中外一切新聞實踐活動普遍規律的新聞理論。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傳統新聞理論的弊端,去發現一切新聞實踐活動發展的共同規律呢?
其實,回答這一問題並不困難,隻要我們熟悉特殊性與普遍性、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就會知道,這種研究需要我們透過各種現象抓住人類一切新聞實踐活動的共同本質,將把握新聞實踐的共相或普遍性作為理論研究的目標。唯有這樣,才可能衝破局部經驗束縛,揭示出一切新聞實踐活動所共同遵循的規律。
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我們發現,以“回到事物本身”為宗旨,強調“本質還原”的現象學方法對我們獲得新聞實踐活動的本質和共相有很大幫助。
在研究新聞理論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現象學方法做些簡要介紹。現象學產生於20世紀初,是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流派之一。它由胡塞爾創立,其顯著特征有兩個:一是強調本質性。現象學認為隻有本質才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對現象進行本質分析,從特殊的、個別的情況中獲取一般的、必然的、不變的共同特性,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但是現象學反對通過對繁雜的個別對象進行分析,進而概括出事物本質來的經驗主義觀點,認為本質隻有通過直觀的洞察才能得到。二是強調方法論的獨特性。現象學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口號,反對經驗主義,主張放棄一切傳統觀念和成見,通過回到原始的意識現象,按照事物直接向我們顯現的樣子去描述和分析本質、概念、範疇的構成過程,以此獲得有關概念和意義規定性的實在證明。
在哲學史上,人們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哲學的主要問題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係問題。按照以康德為代表的傳統觀點,認識主體的意識是一個封閉的整體,是一種內在狀態,它永遠也走不出自己的經驗。而客觀事物是意識之外的彼岸,是一種超越狀態,是永遠無法達到的。如何解決主體與客體、內在與超越的斷裂問題,是近代西方哲學的主要任務。
胡塞爾認為,以往哲學家們對主體與客體關係的理解是不對的,這種理解是以自然科學方法為楷模,是自然思維發展的結果,真正的哲學必須批判自然態度和自然思維。胡塞爾為此創立了一種全新的方法——現象學方法。
現象學方法為了破除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對立,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口號,至於如何才能“回到事物本身”,現象學主要是采用“還原”方法,並認為“還原”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本質還原,這種方法是通過對事物本身狀態的描述回到事物的本質結構;第二步是先驗還原,這種方法是通過最徹底的還原,將一切現象還原為先驗意識和先驗主體。胡塞爾的最終目的是想通過先驗還原打開人的純粹意識領域,研究純粹意識的本質結構,進而完成自己哲學理論體係的建構。出於新聞理論研究的需要,在這裏,我們主要對胡塞爾“本質還原”的步驟和方法進行一些介紹。
“本質還原”的第一步是通過“懸置”或“中止判斷”回到對事物的感性直觀。懸置要求認識主體在開始認識活動之前,不接受任何先入之見,將原來一切知識、概念先放置一邊,存而不論。胡塞爾說:“在認識批判一開始,整個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後還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與上述這些對象有關的科學都必須打上可疑的標記。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有效性被存而不論。”
但是,“懸置”或“存而不論”的目的不是取消一切,它去掉的隻是有關這些事物原來的知識、概念等預設的規定性,並不是連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直觀體驗和意識再現活動都一筆勾銷。所以,懸置的目的是為了讓認識主體直接麵對事物本身,讓事物本身直接暴露在人的意識活動之中,達到感性直觀。現象學的“懸置”和“回到事物本身”目的是要把某個知識轉變成屬於自我的,純粹由自我親自把握、親自建立的。因此,現象學方法不是外在的、強加的,而是認識主體自身實際發生的過程,認為隻有主體親自構建起來的東西才是不容置疑的。胡塞爾強調這是“一切原則的原則”,他說:“每一種原初給予的直觀都是認識的合法源泉,在直觀中原初地(可說是在其機體的現實中)給予我們的東西,隻應按如其被給予的那樣,而且也隻在它在此被給予的限度之內被理解。應當看到,每一理論隻能從原初給予物中引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