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韻公
真實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最為核心的關鍵詞之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要理論支撐。因此,弄清弄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實性原則,無論是對於正在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編輯,還是對於正在大學校園裏學習新聞學知識的莘莘學子,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
真實性原則雖然是主觀判斷,但它卻有著厚實的客觀基礎。
真實性原則關鍵在真實,因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從新聞的內在要求看,真實是新聞的首要標準和第一選擇;離開了真實,也就無所謂新聞。新聞必須真實,但真實的事情未必可以構成新聞。也就是說,新聞報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須是真實存在的,但真實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報道的,或都可以成為新聞的。
我們強調新聞的生命力在於真實,是基於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依照曆史唯物論,信息的采集活動和處理能力,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又由於人類是社會化的高級生物,這就使得個人的信息采集與處理,必然會在一定的人群和地域之間傳播、交流和擴散。因此,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然要求真實客觀的信息在相互之間傳播、交流和擴散,以不斷地提高征服自然、改天換地的能力,從而推動自身文明史的不斷進步。我們注意到,在人類成長過程中,凡是錯誤的信息、不真實的信息或扭曲的信息,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輕地影響了人類前進的步伐。概括起來講,這就是:凡是真實的信息,都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凡是錯誤的不真實的信息,都阻礙和延緩了人類的進步。隨著近代以後科學技術的加快發展和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采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大大增強。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逼使人類掌握的一部分信息,逐漸轉化為具有新聞性質的信息。信息與新聞,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又不完全相等。信息包括新聞,新聞也一定是信息;但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為新聞。
正確認識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還必須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準確把握真實性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首先,要具備當代時空觀。過去,盡管教科書裏關於新聞的定義多達幾十種不同說法,但是,大家比較認可的還是陸定一同誌的概括,即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陸氏定義,結於20世紀40年代我黨延安整風期間。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陸氏定義還是比較科學的,基本符合那個紙質媒體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狀況。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衛星傳輸技術飛速發展,給予人類的信息傳播能力以深刻的影響。比照當代的傳播環境,陸氏定義的時空觀顯然已經落後了,不再符合當代傳播環境的要求。例如,人們通過衛星傳輸的電視新聞和互聯網播發的消息,往往不是“新近發生的”報道,而是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或最新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如中國三峽大壩合龍的現場直播、世界杯足球賽的現場直播、伊拉克戰爭的現場直播等等,都證明現代科學與通訊技術,已經無情地摧毀了陸氏定義中的陳舊而過時的時空觀。在當代社會條件的傳播語境下,新聞的定義應為:新聞是最新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選擇事實的報道。所以,隻有從當代時空的角度切入,跟上已經發生位移的時空坐標,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真實性原則。
其次,要厘清事實與新聞之間的內在聯係。根據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規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新聞報道的本源,事實在先,新聞居後,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是新聞的原生材料,新聞是根據事實加工編輯而構成。事實是新聞發生的前提,又是新聞存在的依據;沒有事實作為前提,新聞就失去了發生的合理性;沒有事實作為依據,新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然而,我們又必須清楚地知道,盡管事實對於新聞是如此的重要和關鍵,但是,事實絕不直接等於新聞,從事實到新聞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不是所有的事實都能進入新聞領域的視野,不是所有進入了新聞領域視野的事實都可以進入新聞製作的程序,不是所有進入了新聞製作程序的事實都可以成為新聞報道。隻有與構成新聞的要素發生了聯係,事實才能成為新聞。
曾經見到有的教科書這樣寫道:反對資產階級報紙的“有聞必錄”。其實,這個判斷是錯誤的。因為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的報紙,資產階級的也罷,無產階級的也罷,或是其他階級的也罷,都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不要說別的原因,光就運作成本而言,這是任何報紙都無法承受的。如果把聽到的每一件事情,都無一遺漏地刊登出來,那還能叫新聞嗎?這樣的報紙能在世上存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