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真實性原則作為新聞實踐與操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提出來,實際上它還暗含著一個有強烈針對性的目標指向,這就是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從新聞發展沿革史來看,從新聞降臨的那一天起,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就如影隨形地伴生而來。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今天如此,昨天亦如此,明天還將如此。因此,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工作和鬥爭,是長期的、經常的行為。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這也是一種長期的、經常的提醒。
我們又注意到,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和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冷熱麵孔。一個時期會多一些,一個時期又會少一些。可以說,間歇性、陣發性、多樣性,是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的特征。
在這裏,我要著重談談當前新聞界虛假新聞的表現及其治理狀況。
最近這幾年,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的表現相當突出,甚至在個別領域愈演愈烈,形式多種多樣,手法不斷翻新,對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度以及整個輿論環境,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從媒體分布來看,虛假新聞主要出現在報紙,準確地說,主要出現在都市類和晚報類報紙,黨報類報紙幾乎沒有。從報道領域來看,娛樂、體育、經濟等領域是虛假新聞的多發區和重災區,時政新聞領域很少或幾乎沒有。從表現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憑空捏造。例如,去年北京某報以“越洋電話采訪郎平”的對話形式,報道郎平應邀執教美國排球隊之事。實際上,這位記者從未與郎平取得聯係,僅靠搜集的資料和過時的報道重新加以拚裝而成。要不是郎平本人一再提出抗議和質疑,人們還會被這篇憑空捏造的報道繼續蒙在鼓裏。雖然這位造假記者後被清除出新聞隊伍,但其產生的惡劣影響卻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消除幹淨的。
二是捕風捉影。例如,中央某報子報報道《大學生賣淫現象的調查》,稱在某省高校中,至少有8%~10%的女大學生存在賣淫現象。後經查實,這篇僅憑幾個自稱是大學生的賣淫女講述的報道,完全是記者浮皮潦草的采訪作風造成,可信度極低,經不起推敲。
三是誇大其詞。例如,南方某省報道某高校“一貧困女大學生一年消費僅8.35元”。後經查實:其一,編輯想當然地把原稿中的“一年飯卡消費8.35元”擅自改為“全年消費僅8.35元”;其二,報道侵犯了這位女貧困大學生的隱私權,使其自尊遭受了嚴重傷害。試問,哪位大學生願把自己的這種事情張揚出去?何況報道本身還嚴重失實!
從原因分析看,致使這些年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嚴重泛濫,主要在於:
第一,作風飄浮。有無貼近和深入實際、貼近和深入群眾、貼近和深入生活的紮實采訪作風,對能否獲得有價值、有創意的新聞線索,有著直接關係,至關重要。優秀而出色的記者,都有優良的作風附身。本來,記者是最接近新聞事實的人,具有優良作風的記者更容易得到貨真價實的新聞題材,可是,作風不一,差異甚遠。我們的記者隊伍中,有的浮在上麵,不願深入調查研究;有的馬虎草率,胡亂湊數;有的采取“拿來主義”,把其他媒體刊登的報道“移花接木”,稍作加工,便栽到自家媒體上;有的幹脆直接從互聯網上下載,換個麵孔發表;有的出入高檔樓館,雙腳不沾“地氣”,靠泡會議、打電話完成發稿任務;有的更“聰明”,直接將意圖告訴通訊員,叫對方采寫,自己最後署上大名,還放在前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類似種種輕飄浮躁、懶惰懈怠的工作作風,等於給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大開多個方便之門。
第二,追逐功利。有的記者為了個人成名,不惜公然造假,製造轟動性“假新聞”。例如,2004年獲得攝影界最高獎“荷賽”三等獎的南方某報攝影作品《非典時期的婚禮》,後來被當事人揭發,圖片中的所謂“新郎和新娘”,其實是兩個模特兒。又如,東部沿海某省一家報紙報道了“雙菱空調當街被砸”的新聞,實際上這是該市某老板由於承包的度假村生意不景氣,便以空調存在質量為由向雙菱公司索要賠償未果,後私下給這家報紙記者1.2萬元酬勞,雙方共同炮製了一出所謂砸空調、泄民憤的假新聞。類似這樣的虛假新聞,經常出現。記者成為功利俘虜,勢必導致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乘虛而入的不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