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黨報評論
■王武錄
馬克思說過:“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應該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它不能而且也不應該由於專橫暴戾而喪失掉。”當然,報刊規律是什麼?新聞規律有哪些?目前還沒有發現誰用準確的語言予以概括,而且概括到“約定俗成”的境界。但是人們對新聞的特性是不難感知的。我們認為新聞的特性主要表現為——
第一,新聞報道的內容是不依賴於報道者的主觀願望而存在的客觀事物。1964年10月15日尼·謝·赫魯曉夫下台,不論新華社、塔斯社、美聯社……對赫魯曉夫是惡是好,各家在報道這一新聞時,總不能否認這麼一點——赫魯曉夫再也不是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了。
第二,新聞反映現實生活迅速及時。“迅速及時”在當代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人們憑借收音機、電視機、互聯網,能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萬裏之外甚至其他星球上正在發生的事。
第三,新聞公開地為最廣泛的服務對象效勞。秘而不宣的東西不能成為新聞,也正因為新聞直接同廣大受眾見麵,所以不論人們的政治地位高低、文化程度深淺,也不論敵、我、友,都可從中獲得他所需要的東西。
在這三點中,內容的客觀性是新聞的最重要的特性,其他兩點都是由此派生的。正因為新聞所報道的是現實生活中瞬息萬變的客觀事物,所以報道過程必須迅速及時;正因為客觀事物是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所以新聞可公開傳布它(除非是新聞政策所不許報道的);正因為誰都不能說它與現實生活無關,所以迅速反映現實生活的新聞有著廣泛的服務對象。
一、由感知新聞特性到感悟新聞評論規律
1.新聞評論來自社會輿論,又作用於社會輿論
既然新聞報道的內容是不依賴於報道者的主觀願望而存在的客觀事物,那麼“新聞評論來自社會輿論,又作用於社會輿論”就應該是包含在新聞評論規律中的一個元素。誠然,新聞評論是社會輿論的集中反映,而且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但它畢竟隻能“引導”社會輿論,而不能“憑空製造”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它有時是分散的、零碎的、雜亂的、片麵的、不正確的、互相矛盾的意見。唯其如此,才需要新聞評論去引導,把它變成集中的、係統的、有序的、全麵的、正確的、辯證統一的意見。“引導”在這裏表現為先從社會上來,再回到社會上去,即媒體先對原始形態的社會輿論加以集中、概括,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形成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署名評論等新聞評論,再又借助媒體迅速而廣泛的傳播手段,把新聞評論擴散到社會上去,形成比原始形態的社會輿論強大得多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有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問題,即不是照相式、消極地反映社會輿論,而是能動地、積極地引導社會輿論。然而不論媒體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何種程度,都必須講一個前提——尊重社會輿論。
不論是業界還是學界人士,隻要直麵現實就不難察覺:自己身邊有兩個輿論圈,一個是讀者口頭的輿論圈,一個是報紙的輿論圈。這兩個輿論圈的重合度時大時小。大時,報紙的輿論引導能力強;小時,報紙的輿論引導能力弱。已是鬧得滿城風雨,成為群眾街談巷議的話題,報紙新聞評論卻不予觸及,何談引導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