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論大學出版的目標與價值觀(3)(1 / 3)

何謂大學精神?大學精神就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指導或約束大學行為的價值規範體係,體現這種價值範疇的大氣魄、高格調,以及崇尚科學和人文的博雅特質。大學精神是大學的立命之本,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唯此精神,大學才有天道地德,自由哲思,大學才能成其為“大”;唯此精神,大學才能追根求源,厚積薄發,薪盡火傳,整個人類的文化命脈才能得以承繼而又不斷改革和創新。大學精神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最精要的主要有四:一是自由與獨立的精神;二是科學和人文的精神;三是求實和批判的精神;四是引領社會文化的精神。

陳寅恪曾指出:“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大學就是要出思想,就是要擁有理想主義。否則少了“自由的思想”和“思想的創造”,又怎麼會有哲人威廉·詹姆斯眼中那個“無形的、內在的、精神的哈佛”呢?然而僅僅有自由的富於創見的思想是不夠的。大學不能遺世獨立,但卻應該有它的獨立自主;大學不能置外於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某一陣政治風向或者某一時社會風尚而盲從、亂轉。大學應該是曆史之延展,時代之表征,但大學也應該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持,有所向,有所創,以燭照社會之前進。有學者說,新中國建立之後,以抗大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和以西南聯大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如果長期並肩攜手,本可能為中國社會變化帶來更大的輝煌。但是,民族獨立和革命勝利對於知識分子形成的巨大感召力,使他們幾乎完全拋棄個人的自由和獨立,心甘情願地融入革命建設的洪流之中,甚至內心深處誠懇地接受思想改造。大學與知識分子曾經一度淪為工具,失去獨立的文化品格。其悲劇沒有隨著政治運動終止而結束,當今又在市場大潮中延續。就某種程度而言,大學應該是海洋,而不是“沼澤”。獨立精神是一個大學得以存在的根基和底氣。

大學還是科學和人文精神的修養之所。大學裏時時刻刻都充滿著科學與人文因子的碰撞,二者相得益彰。有研究說,知識精英們一直就相信這個社會必須有一種超越任何個人意誌、超越物質外表的一種哲理大道、一種規則、一種定律、一種秩序,而且它能夠嚴格遵守邏輯、遵守實證,這就是亙古至今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人類成功的奧妙。西方所謂的“academy”也即是大學一貫秉承的科學哲理精神。韋伯認為,現代社會是以普遍的理性原則建構的,這是現代社會有別於其他社會形態的典型特征。理性原則表現為普適的真理、公理和法理,具體體現為認知客觀化、測量精確化、思維邏輯化、操作程序化、行為規範化、組織製度化、交往契約化。理性原則何以產生?它不是個別聖賢的偶然領悟,不是生活閑暇裏的個人體驗和創作,更不是權勢者的規定,它是具有高度社會權威、超越世俗生活的專業文化共同體,在嚴格的語言和邏輯規範裏長期孕育、建構、完善後,再通過一批批人才的培養和訓練輻射到全社會。而大學正是這樣的文化共同體,它每時每刻都在閃耀著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法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大學的科學精神締造了整個理性的現代社會。至於大學的人文精神,更是不言而喻。理想的大學就是進行人文教育的地方。大學講授的知識不應該是對具體事實的獲得或實際操作技能的發展,而是一種狀態或理性的訓練。大學的教育應該是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應該以“正確的推理來培養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大學對於人的心靈、理性的觀照和培養,本身就是其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體現。所以,大學就是人文精神的建設者和守望者。這種對於人文精神的創建與堅守,不僅讓其滿懷人文的良知與情懷,而且使之成為傳承、創造人類文明的源泉。

大學更是一個“意義的澄清者”和“現實的批判者”。它以自己獨有的品質,既在對問題的實證與反思中演繹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又在對現實的批判中探尋著建設性的答案。批判精神反映出了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反對一切封閉的、教條的思想觀念,反映出了一種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和開拓進取的求真精神,反映出了發揚學術探討、學術評論和學術爭鳴的求實精神。批判精神是理想主義信念的邏輯延伸,是大學不斷追求超越的表現。它既希望超越現實,指向理想的未來,也希望克服自身的局限,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求實與批判的精神是一種理性懷疑的態度,是符合大學自身的內在邏輯的。因為大學本身就是探討各種知識和學問的場所,它能對各種前沿、疑難問題等做出科學的判斷,能按照知識的內在邏輯不斷向前發展。所以大學成為一種能夠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機構,具有其他社會機構所不具有的理智力量。紐曼曾說,大學乃是事實和原理、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不僅描繪出理智的疆域,還表明在那裏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不侵犯”即是一種實證的態度,“不屈服”即是一種批判的品格。這正是大學求實批判精神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