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現代傳播》“新聞學與傳播學”欄目1998至2008年新聞學類文章選輯。全書共收錄25篇文章,占所有已經發表的新聞傳播學類文章的近二十分之一。
“新聞學與傳播學”是《現代傳播》的核心欄目之一。過去十年,這一欄目見證了中國社會媒介化的進程,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與完善、學術研究的深入與拓展,它承載了本領域學人的探索和積累的豐碩成果,並伴隨著業界實踐不斷成熟和完善。
1998到2008年,中國社會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性巨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對於時代主題、社會問題和學術話題的關注與研究應時而動,新聞傳播學是較敏感的學科之一。本輯文章彰顯了這種敏感性。
上個世紀末,“輿論監督”成為社會上的時髦詞語。但是,對於“監督”的目的,眾說紛紜。在新聞實踐中,這種報道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新聞媒體、普通受眾與黨政部門之間的誤解和矛盾。時統宇先生《輿論監督的建設性立場》一文,提出了輿論監督應當在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性立場上展開,體現了他對於中國媒介傳播現實一貫的敏銳與獨特的思路及視角。
2008年,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究竟如何看待中國新聞30年的變革?中國下一步的新聞改革又當何去何從?李良榮先生《論中國新聞改革的優先目標——寫在新聞改革30周年前》一文提出了中國新聞改革的重要目標,指出了這一進步的觀察重點,在業界與學界均引發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曹璐教授《“盤活”頻率資源的“金鑰匙”》是過去十年來廣播評獎的一篇總結發言。文章體現了我們新聞廣播評獎的一些基本原則,體現了作者對於新聞傳媒發展現實、社會現實和專業精神的智慧把握。
民生新聞以及新聞發布製度的發展,是中國新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它影響到媒介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信息公開,社會的程序民主與正義的實現。孟建、董天策兩位教授分別針對新聞傳播中民生新聞,以及新聞發布製度進行辨析並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新聞傳播學在1997年成為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進一步推動了學科、學術和相關學人的發展與進步。這與本輯圖書選擇文章的時段(1998-2008)幾乎不謀而合。也恰恰是在這十年之中,多元視角成為新聞學科研究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表征。
新聞學科的合法性在過去十年遭遇到“新聞無學論”等多次衝擊。鄭保衛教授因為多次在公開場合闡述新聞學科合法性,被譽為“保衛新聞學”。《“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是作者近年來專業見解的一次重要升華。
這十年中,研究者從多視角對新聞學科相關理論進行了拓展和創新研究。陳作平教授《現象學方法與新聞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劉建明教授《新聞的認識論哲學》試圖尋找新聞學理論的認識論和哲學源點。尹韻公先生《試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則站在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新聞學中一個核心問題進行了新的詮釋。